培養興趣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對于政治學科而言,很多學生認為其理論性強,內容繁雜,內容抽象,不易理解,往往對學習政治學科缺乏興趣,或為了應付考試,被動地學,這樣不利于學生的健康成長。那么,怎樣解決這個問題呢?
一、增強師生間的情感交流,激發學生興趣
在我校多次對學生所做的關于教學方面的調查時都發現,學生喜歡學某一門學科,首先是喜歡教這個學科的老師。“感人心者莫先乎于情”,教師應加強與學生的情感交流,增進與學生的友誼,關心他們、愛護他們,熱情地幫助他們解決學習和生活中的困難。做學生的知心朋友,使學生對老師有較強的信任感、友好感、親近感,那么學生會自然而然地過渡到喜愛你所教的學科上,達到“親其師,信其道”的效果。因而,老師應該通過種種途徑,投入情感,拉近與學生的距離。各種跡象表明,教學的成效越來越多地取決于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取決于對老師個人的認可度。那種和諧的亦師亦友的師生關系,往往更能使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積極參與,認真聽講。所以對于老師而言,我們更應該去關心學生,愛護學生,分享學生的快樂,傾聽學生的煩惱,既有認知的交流,更有情感的交流,有時甚至是一次和學生目光對視的交流,及時發現學生在思想、情緒、交往上的各種波動,方能使學生在課堂中真正高效地學習。有時,一句簡單的問候語、一句噓寒問暖的話,一句小小的鼓勵,都能引起學生內心的共鳴,讓學生從內心接受教師,讓學生覺得老師把他當做朋友,這樣他就不好意思不認真學習,他就會覺得只有提高自己的學習成績,才不辜負老師對他的期望。
二、精心設計課堂導入,引發學生興趣
常言道: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一節課的成功導入往往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開拓思維,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把學生引入無比瑰麗的知識世界,創造出一種和諧的課堂氣氛。例如,我在講“拒絕不良誘惑”時,通過多媒體顯示了一段我手機上收到的信息“本公司為慶祝新產品上市,特舉行手機號碼抽獎活動,您的手機號碼中了二等獎,獎品價值6.8萬元,咨詢電話131——,找李先生聯系”。此時學生大都議論紛紛,我及時讓大家討論“此時我該怎么辦呢?會有什么樣的結果?”然后直接引入當堂課的內容,學生帶著“怎樣解決問題”的疑問去聽課、討論,很容易達成課堂的目標。如我在講授初一“創建新集體”的內容時,安排了一個“人椅”活動。要求:每個小組為5~6人,圍成一個圓圈,游戲開始時,每位同學伸出雙臂搭在前一位同學的肩膀上,然后聽從指令,慢慢下蹲,至每一位同學坐在前一位同學的大腿上,哪一組時間最長,則是最后的獲勝者。學生參與非常積極,不僅掌握了相關的知識,更重要的是通過自己的親身體會,會在今后的班集體創建中更加投入。當然,好的導入方式還有很多,我經常在課堂教學中運用的還有“溫故知新”法、故事導入法、詩歌導入法等等。當然,不管用什么教學導入方式,只要創設一種良好的教學環境,讓學生置身于這樣的環境中,自然就會使其積極投入、參與。只要能激發學生的參與興趣,后面的教學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三、創設情境,營造氛圍,培養學生興趣
由于歷史和現實的種種原因,加上社會科學本身的特殊性,相當一部分學生對思想政治課不感興。因而,能否在課堂教學中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往往就決定了教學是否富有成效。思想政治課教學中的情境創設,往往作為講授新課之前的教學導入使用,在講述某部分知識前,運用預先設計的語言、幻燈、影像、音樂、圖表等媒體手段,創設或再現與思想政治課教學內容相關的情境,通過對某一特定情境氛圍的渲染,以引起學生的好奇,讓學生懷著強烈的探求欲望,進入后面主干教學內容和流程的學習。例如,我在講“對外開放是我國的基本國策”這一章節時,播放電視VCD讓學生欣賞一幅生動畫面,聆聽歌曲《春天的故事》,然后再結合歌詞內容,充滿激情地向學生講述深圳那空前的改革舉措,讓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從感性上體會到黨的英明和對外開放政策的偉大。這樣輕松自然地把理論轉化為認知,使學生進入最佳的學習境界,從而提高了課堂質量。應該說,近年來隨著多媒體設備的普遍和技術水平的提高,多媒體在課堂教學中運用越來越常見。從效果上看,使用多媒體技術,可以為課堂提供更多的最新信息,擴大課堂教學容量,減輕課業負擔,也有利于創設教學情境,有利于突出教學重點和突破教學難點,增強教學內容和過程的趣味性,有助于學生形成創造性思維,鍛煉了學生的創新能力。
四、小組合作,引入競爭機制,提高學生興趣
新的《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堅持啟發性原則,增強吸引力,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政治情感”,但由于政治學科自身固有的特點,使得學生學習熱情不高,挫傷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妨礙了中學政治課德育功能的發揮與實現,與時代發展和素質教育的要求很不適應。從我校多次對學生所做的有關學科學習的調查問卷中可以發現,學生認為政治課堂教學是最枯燥、最難以理解的,學生學習起來往往熱情不高,上課時效率低下。因而,能否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往往是一節課成敗的關鍵。所以,為了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和積極性,我在課堂教學中采取了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通過評選“最佳小組”和“最積極學習個人”的活動,充分調動學生課堂學習的關注度,達成良好的教學效果。
記得我在講解初三課本《我國的國情》的內容時,我將全班同學分成了5組,讓學生回去調查家庭生活中的衣食住行情況,結果學生們非常積極,走訪了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列舉了大量的數據,有的同學甚至拿來了家里的老照片,老的記賬本;有些同學專門制作了自己的多媒體課件來反映近年來家庭生活的巨大變化。然后我又出示了我國在科技、經濟方面的成就數據,從而讓大家自覺得出結論: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得到了初步的顯示,最后在評選最佳時,班級的課堂氣氛達到了高潮。整節課上學生不再昏昏欲睡,死氣沉沉,而是積極地參與,那種自發產生的為祖國自豪驕傲的感受,也讓我內心充滿了愉悅。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我經常采取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有辯論、討論、知識點的歸納、新聞的搜集、課堂學習內容的交流等等,學生經常為了自己小組的榮譽,爭得面紅耳赤,通過這樣的競爭,既培養了他們的集體榮譽感,也使學生學習的興趣大大增強。
五、巧妙小結,激起學生不斷學習的興趣
古人在談到行文時說:“起句如爆竹,驟響易徹;結句如撞鐘,清音有余”。可見,小結的語言要巧妙,要有激情,師生之間應產生共鳴;小結語言要精練,能使學生容易掌握重點,抓住中心,可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同時小結要帶有懸念,讓學生樂于去探索、探究,起到耐人尋味、課斷而思不斷、言雖盡而意無窮的作用,為下一節課做好鋪墊,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比如講授“情緒需要調節”一課時的結尾時,通過幻燈片,把《紅樓夢》中林黛玉的人物形象展示到屏幕上,并向同學們介紹了林黛玉多愁善感、抑郁寡歡的性格特點,要同學們思考、討論:林黛玉這種情緒屬于何種情緒?長期下去會釀成什么結局?為什么會這樣?我們今天應該怎么辦?大家通過爭先恐后的發言,懂得了情緒需要調節,而且應善于調節,并注意選用恰當的方法調節,保持樂觀的心態,做情緒的“主人”,而這個“主人”又怎樣做呢?使學生疑竇頓生,這樣,既進一步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彌補了政治課結尾抽象、枯燥、平淡的不足,又寓教于樂,為下節課做好了準備。
當然,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正如恩格斯說:“興趣和愛好是最好的老師”,只要教師們努力地去探索,把握學生的心理特點,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就能活躍課堂氣氛,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中完成我們的課堂教學目標。
作者單位:南京市第五十四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