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歷史學科作為基礎教育階段一門重要的必修課,在實施素質教育中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課程標準指出,中學歷史教學要求學生掌握基礎的歷史知識,了解中外歷史的重要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逐步培養學生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以及利用這些觀點觀察問題和分析問題,這就決定了歷史學科實施素質教育的目標主要包括:思想素質,品質素質,文化素質,審美素質,歷史學科能力,心理素質等。因此,開設歷史活動課,是提高歷史教學質量、促進學科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
所謂活動課,是指以課程為依托,以現代教育理論中的“以活動促發展”為指導思想,以學生自主學習、直接體驗、主動思考為基本特征,以促進學生個性養成和創新思維為目的的動態教學形式。它強調通過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讓學生作為主體積極參與教學過程,得到生動、鮮活的體驗,在情感態度、價值觀、能力、技能知識等層面得到發展。
一、開展歷史活動課的必要性
1.開展歷史活動課有助于知識、能力和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的實現,擴展、深化歷史課本知識。我們的歷史課本提供給學生的一般是經過嚴格挑選的重大歷史事實和重要歷史結論,通過歷史活動課可以使學生更全面地了解和更深刻地認識某一段歷史。
2.開展歷史活動課可以促進學生各種能力目標的全面真正實現。在歷史常規課教學中,比較容易產生重知識輕能力的做法,教師和學生在課堂上把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用在基本知識的掌握過程上,所謂的能力培養也多局限于應試能力方面。而歷史活動課是以具有實踐性的活動為載體,組織形式靈活多樣,在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方面具有無可比擬的優勢。
二、歷史活動課對教師的要求
1.教師要更新教育理念。在傳統教學中,歷史教師是歷史知識的擁有者和傳授者,是學生歷史學習過程中的主宰者和評判者,教師講授是學生獲得歷史知識的主要來源。而當前的歷史課程改革則要求教師必須轉變教學觀念,轉變自身在教學中的角色,在教學觀念上,由重教師的“教”向重學生的“學”轉變;在信息傳輸中,由單向信息交流向綜合信息交流轉變,由重傳遞向重發展轉變;對學生的態度,由居高臨下向平等融洽轉變。
2.教師需要不斷努力學習,提高自己的業務素質。目前,中學歷史課程改革進程中出現的問題和癥結,在很大程度上與教師自己的素養有關。教師必須通過繼續學習,提高自身的專業素養,不僅熟悉歷史學科的基礎知識,熟悉學科基本結構和各部分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了解史學發展動向和最新研究成果,而且還要具有一定的學科科研能力,即綜合、靈活運用已有知識進行創造性活動的能力,拓寬知識廣度,對與歷史相關的學科知識也要有所涉獵。只有教師的專業素養達到了新課程改革的要求,才可能在開展活動課時體現出創新性、前瞻性,做到游刃有余,有聲有色。
三、歷史活動課的類型
1.讀書閱讀類活動。閱讀是學習的基礎和基本方法。會不會學習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于會不會閱讀。歷史學科閱讀廣泛,如歷史教材、歷史通俗讀物、歷史人物傳記、歷史文選和專著等。
2.歷史創作類活動。歷史創作類活動是以具體歷史知識內容為活動背景,通過相關歷史材料的研究、篩選,模擬文學家、歷史學家進行創作、研究活動,模擬藝術家進行表演活動,在教師引導下讓學生自己主動參與。
3.藝術表現類活動。歷史知識涉及傳統文化和美德,通過欣賞、扮演、收藏等活動,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加強審美教育,弘揚民族傳統,培養學生的特長愛好和高尚情操。
4.社會實踐類活動。通過社會實踐可以使歷史知識形象化、感性化,并能把學到的歷史知識和社會實踐應用相結合,開闊學生視野,使其了解社會,培養學生的各種優秀品德。歷史社會實踐活動有參觀博物館、考察史跡、訪問各時期革命人物、歷史旅游活動等。
四、歷史活動課的原則
1.活動課教學是以學生探究為中心、塑造和建構學習主體的教學過程,活動教學重視實踐、探索、發現在教學認識活動中的地位,要使學生實現主動學習和主動發展,就必須置學生于自主探究、發現的活動中,讓學生由主動經驗和探索的活動發現知識的由來和關系,強調以外部的實際操作和內部的思維操作相結合、相作用的實踐,實現認識的深化。
2.活動教學過程是注重活動性體驗、強調理性認識與非理性認識相統一的過程,教學過程應該是認知過程與情感過程的相互交織,重視知識學習與情感培養的相互融合??梢哉f活動提供了一條有效培養學生非理性精神的理想途徑,正是活動給予了學生體驗生命成長意義、培養完滿人格的機會。
總之,歷史活動課作為歷史常規課必要的、有益的補充是歷史教育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提高教師對開展好歷史活動課必要性的認識,加強教師對歷史活動課的研究,使歷史課有景有情、有情有理,從而成就有自信力的歷史教育,給學生以自信力。
參考文獻:
[1]《歷史課程標準教師讀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周春元.《中學歷史教學法》.
[3]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
[4]《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歷史》.人民教育出版社.
作者單位:河南省修武縣第二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