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學校教育的根本任務在于使學習者喜歡學習,學會如何學習,并把學習當作自己終身發展的需要。”因此,如何在教學中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顯得尤為重要。本文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和在聽課過程中產生的一些疑問為主題,積極探索在新課程理念指導下,教師如何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關鍵詞:新課程理念 主體地位 自主學習能力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教師越來越重視從教學理念、教學行為、教學評價、學習方式等方面進行變革。新舊思想的碰撞,傳統理念和時代理念的交融,對新課程標準理解的偏差,使許多一線教師產生了困惑:究竟怎樣教才符合新課程理念?怎樣教更有利于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怎樣教更有利于學生發展能力?
一、“帶著問題自學”還是“在自學中發現問題”
《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物理課程改革應有利于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倡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過程,勇于提出問題,學習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方法,改變學生死記硬背和被動接受知識的學習方式”。因此,新課程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自主學習就是要使學生不再被動地跟著教師走,跟著教材走,而是發揮其個體能動作用,主動地、獨立地、有目的地去進行學習。在學習彈簧測力的教學片段時,教師首先利用多媒體課件的演示,把教學內容表現得豐富多彩,伴隨著形象生動的畫面,電腦提出了幾個問題:(1)彈簧測力計上的單位是什么?(2)彈簧測力計的原理是什么?(3)如何正確使用彈簧測力計?兩分鐘未到,就有學生爭先恐后的舉手,輕而易舉地回答了問題。
1.影響了學生物理閱讀能力的形成
從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看,他只是按問題尋找答案,根本沒有認真閱讀課本,沒有在自學中進行深入細致地思考問題,不難想象,一旦離開了老師的問題,學生還會學嗎?
2.影響了學生主體性的發揮
教師的問題像“繩索”一樣捆綁著學生,學生完全按圖索驥按照老師的要求讀書,按照指定的問題思考,從發問、看書、思考、回答,每一個環節都在老師的嚴格控制之中,教師仍然是學生學習的主宰者,學生仍然是被動的學習,沒有一點自主發揮的空間。
3.影響了學生思維的發展
“帶著問題自學”,帶的問題都是教師給的,而不是學生在自主學習過程中形成的,這些問題就像一張無形的網,牢牢地控制了學生思維的發展,這樣的教學使學生只是迷信書本和權威,提不出任何問題,那么學生的思想和認識就不會得到任何的提高,創造力的發展更是不可能。
二、先練后教還是先教后練
傳統教學采用“先講后練”的教學方法,課堂上總是教師先講,把什么都講清楚了,學生再根據教師的要求去做練習。這種知識傳授型的課堂里,學生只要豎起耳朵聽教師講解。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出題,學生答題。那么能不能倒過來,由“先講后練”改為“先練后講”呢?教師完全可以讓學生先試一試,在嘗試中學,然后教師再根據學生嘗試練習反饋的情況有針對性地進行講解。這樣做,就把學生推到主動學習的位置上,如果他們嘗試中有困難,教師可引導他們互相討論,從而形成學生自己主動探索的良好態勢。
三、實驗器材是教師直接給出還是引導學生進行選擇
實驗是科學探究的主要方式,在實驗探究中,必定涉及如何選擇實驗器材的問題。在教學實踐中,時常發現教師將實驗所需的器材直接給出,而沒有讓學生經歷自己選擇探究所需器材的過程。建構主義認為,學生的學習應是教師指導下的自主構建過程,學生不是知識的被動接受者,而是知識的主動構建者。
總之,學生的發展是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教學方式、教學內容的選取和組織既要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又要滿足學生自主、創新能力的發展要求。教師要通過自己的“教”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自主發現、自主總結,變“學會”為“會學”,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從而成為學習的真正主人。
作者單位:江都市錦西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