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學品德與社會課是學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徑,也是學校對學生進行品德教育的主要學科,是我國學校教育社會主義性質的一個重要標志。它對培養學生社會主義的思想品質和文明行為習慣起著奠基作用,可以很好地加強小學生道德認識和端正小學生的道德行為,其教學方法值得我們進一步探討。
關鍵詞:教學方法 品德教育 聯系生活 社會實踐
一、聯系教材
(一)教材特點
1.低年級教材多采用童話、故事、兒歌、看圖講故事、淺顯的寓言等形式,從而使學生在興趣盎然中不知不覺地受到教育。
2.根據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大綱對低年級的最基本要求和兒童的年齡特點,著重向學生進行最基本的社會公德教育和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
3.低年級的課文深入淺出地寓道德概念和行為要求于生動活潑的具體形象之中。
(二)教學建議
講好圖畫,教給看圖的方法。
為了達到教學目的,教師要根據教材中的圖文,抓住教學要點,運用圖片、幻燈、兒歌、小表演等教學手段,精心設計各個教學環節。教師還要結合課文的教學使學生學會有目的地看,有比較地看,邊看邊想等方法。
例如:《按時上學》這課教材,課文通過四幅圖畫,寓教學要點于有趣的故事之中。教學中,教師應細心引導學生看圖講故事,從中悟明道理和行為要求。第一幅圖說明要按時起床。第二幅圖說明上學路上不貪玩。第三幅圖說明只要做到按時起床,上學路上不貪玩,就能按時到校上課,這樣既不影響老師講課、同學聽課,又不耽誤自己的學習,是一種好品德。第四幅圖說明不能隨便缺課,有病或有事應向老師請假。這樣把為什么要按時上學的道理和行為要求融于畫面之中,形象而具體,便于低年級學生接受。
二、聯系生活,融入情感
(一)激情導路,情理交融
品德與社會課本身感情色彩重,只有充分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促進學生情感內化,才能使其真正明理、導行、啟迪良知。教學中我總是注意把握好“學文明理”這一重頭戲,以激情作為載體,緊扣教材,突出學科性,力求趣味性,注重實效性,絲絲入扣進行分析,以情載理,情理交融。提高教學質量。
(二)回歸生活,知理動情,以情育人
在學生產生與道德觀點相一致的情感體驗的基礎上,聯系學生的言行實際,通過辨析使模糊的概念變得清晰起來,通過判斷使正誤的界線愈加分明,通過總結使學生對某種道德觀念形成完整的道德概念和較為穩定的態度。
三、巧設情景,創設良好氛圍
如何在教學中培養加強學生社會道德教育?我以為:首先必須造就一個美好的育人環境。良好的校園環境可以激發同學們對學校的熱愛之情,良好向上的校風班風可以激發學生奮發向上、積極進取。其次,在教學活動中要巧設教學情景。如生動的故事大賽、活潑的游戲表演等,都可以喚起學生的激情,并與教材中的人物思想產生共鳴,形成情感體驗。這樣充分把學生帶入了角色,很自然地使學生進行了情感體驗和情感鍛煉,實現了由“知”到“行”。
四、拓展課外活動,引入社會實踐
良好的道德品質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努力或單純的說教能夠奏效的。這就需要我們在教學中通過多種渠道來導之以行、要架起這座由知到行的橋梁,光靠品德與社會的課堂教學是不行的,它必須通過課外延伸來完成。我認為道德要做到幾方面的結合:一是同少先隊活動相結合,少先隊活動是學生形成良好道德行為的重要陣地,教師可根據品德與社會課的不同課時的教材特點,通過一系列的班隊活動來完成。如我校表演得豐富多彩的課本劇,形成豐富多彩的中小隊活動等,都鞏固了道德認識,鍛煉了道德意志,并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二是同家庭,社會教育相結合。學校、家庭、社會是學生長期生活生長的環境,對他們的道德行為的養成都有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品德課教師要聯系家庭、社會來進行教學,如家長會上要對學生提出統一的道德要求,學生在校內或社會上的活動可通過紅領巾監督崗來監督和評分,使學校、家庭、社會教育形成有機統一的整體。
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地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理想抱負,直接地影響著他們的道德行為品質。因此,教師要利用時事教育,對學生進行引導,真正地把學生培養成為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質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全面發展的二十一世紀的合格人才。
作者單位:貴州六盤水市盤縣雞場坪彝族鄉水井洼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