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數學新課程標準指出:“數和形的概念不是從其他任何地方,而是從現實世界得來的。”數學來源于實踐又反過來為實踐服務。在科技日新月異的今天,數學廣泛的應用性日逾顯示出其特有的魅力。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將知識性、應用性、趣味性和諧地結合起來,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小就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數學應用能力。
一、從實際問題導入新課,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在概念教學中,教師可結合生活實際揭示概念的提出、發現、抽象的過程,讓學生更深刻地認識概念,理解它本身的價值。例如:絕對值概念抽象難以理解,新課導入時,設計在車站兩輛出租車載乘客向相反方向行駛同樣的路程,收取相同的車費,說明在現實生活中有很多只考慮其距離而不考慮其方向的問題,直觀形象地引出絕對值的幾何定義,可以讓學生更好地理解絕對值的定義,并認識到學習它的必要性。
二、挖掘教學知識點,展示數學的趣味性和奇異美
在教學中要緊扣教材,多設計或引用與教學內容有關的新穎有趣而富于思考的問題,使課堂教學生動、活潑、富有吸引力。如在講授圓的有關性質前,提出問題:車輪為什么是圓的?電腦分別模擬安裝有三角形輪子、正方形輪子、橢圓型輪子和圓型輪子的汽車行駛的狀態,并分別配各種顛簸沉重的聲音及輕快的聲音。在生動活潑有趣的氛圍中,讓學生直觀的看到圓形輪子能使汽車平穩地前進,這是“圓”這種形狀所特有的性質決定的。然后指出:人們在生活中發現了圓具有一些特殊的性質,然后把特殊性質運用到運輸工具上,這樣制造了圓型輪子,輪子的形狀與生產以及日常生活實際有著緊密的聯系,學生可初步體會科學來源于實踐又還原于實踐生活的道理。
三、精心編制習題,讓學生認識數學的“工具”性
數學是人們參加社會生活,從事生產勞動和學習,研究現代科學技術不可缺少的工具。因此,教師可在遵循教學大綱和教學要求的前提下,根據當地實際,適時地編寫與生活、市場經濟等有關的內容,融入到教學中。學生可以看到,利用所學數學知識可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很多問題,進而體會到數學應用的重要性。
在方程的教學中,可對學生介紹儲蓄、保險、股票、債券等知識。在學習不等式內容時,可引導學生解決有關產品的生產與銷售,物價的上漲與下跌等應用問題。在講述函數內容時,可編寫投資與消費等生產生活中的實際應用問題。
四、利用“讀一讀”,讓學生了解數學的產生、發展和應用
在新編的教材中,穿插了一些供學生閱讀的短文,即“讀一讀”欄目。其中的“關于代數的故事”“有關幾何的一些歷史”“關于中國古代的一次方程組”“中國古代有關三角形的一些研究”等內容,一方面可以幫助學生了解有關數學知識的產生和發展,把握數學與生產生活實際密不可分的關系,另一方面通過了解我國在數學上的重大成就,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巧用材料”“完美的正方形”“黃金分割”“求平均數”等內容起著對課本知識引深拓廣、消化應用等重要作用,是訓練學生思維,培養數學意識的重要素材。
在教學過程中,堅持貫徹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滲透應用意識,促進非智力因素的發展和發揮作用,突出實踐性,有利于培養出適應知識經濟時代的創新人才。
作者單位:河北省行唐縣上閆莊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