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多年的教學實踐,我總結在中學英語閱讀教學中必須采取以下幾種策略:
一、記憶與推理并重,克服詞匯學習心理障礙
高中階段的學生大多已初步具備了抽象思維的能力。為此,我們可通過引導學生探究英語構詞規律以及通過上下文猜測生詞意義等途徑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擴大他們的詞匯量。具體操作過程中可針對具有不同思維特點或個性特征的同學采用不同的方法指導他們識記單詞。對于擅長邏輯推理的同學,可以鼓勵他們在平時閱讀中遇到生詞時努力通過上下文猜測詞意。詞匯學習是提高英語閱讀理解能力的前提,如果學習掌握了一定的詞匯記憶方法,擁有了一定數量的基本詞匯(高中階段在3600左右),就奠定了閱讀理解能力提高的基礎。
二、區分主要信息、次要信息,把握長難句理解規律
影響學習者閱讀成功的因素還有長句或難句的理解。對于長句,應首先找出它的主要信息部分,如主語部分和謂語部分,然后進一步分析附加信息,找出附加信息所修飾或說明的對象。附加信息多以從句、不定式、分詞短語、介詞復合結構等形式出現,他們可以是修飾主語的,也可以是修飾謂語或賓語的,有時附加信息還會含有次附加信息。
三、在學習中不斷積累,突破背景知識瓶頸
我們在日常教學實踐中應加強對學生學習英語語言中的文化方面的指導。我們要關注文化學習的深度,在教學活動中,我們嘗試著讓學生閱讀各種體裁,不同領域的英語文章,如western festivals,words and their stories,body language,religion,geography,history,science等,配以適當的練習,使學生熟悉各種體裁及題材的文章的特點,掌握必要的閱讀策略及解題策略。同時,我們還讓學生定期將讀過的文章歸類,不斷地豐富自己在各個題材的內容方面的知識總量,積累經驗,為以后進一步學習相關知識提供不斷增長的知識儲備。
四、細節信息與語篇聯系,提高理解的準確性
對書面語言的解碼要依賴閱讀者對語境、語篇的把握能力。我們在閱讀教學活動中,要培養學生以語篇為背景,意群為單位,對句意進行合理判斷。具體體現在課文教學過程中,可以讓學生先通讀文章,找出文章中心大意(general idea),然后將文章劃分段落,找出段落大意(topic sentence),然后再對一些關鍵句子,中心詞進行具體理解。最后再讓學生將具體細節信息與段落文章中心思想的關系總結出來。這樣的理解應是透徹、全面的。另外,在具體解題方面,應使學生養成準確理解題意的良好習慣。若是選擇類閱讀理解題,還應引導學生學會比較選項之間意義差別,以及將選項、問題、文章中心思想或相關意群聯系起來進行判斷,推理的科學的解題思路。這樣就可以有利于學生合理地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
五、做題時應該要學生形成某種程度上的條件反射
就是看到某種類型的題目腦子中會有相應的解題方法和技巧,達到最終突破閱讀瓶頸的問題。當然,這些技巧只是輔助作用,最后還要靠學生平時多讀、多總結閱讀中出現的單詞、詞組,并通過及時復習和多次閱讀進行鞏固,閱讀是個漫長的過程,只有愿意付出的人,最終才能登上閱讀的天堂,讓閱讀不僅成為一種學習英語的手段,增長知識的方法,更重要的是讓閱讀成為一種享受。
作者單位:河北省冀州市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