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教育學家杜威在他創辦的芝加哥大學實驗學校的教學活動中,首次提出創新教育的基本原理。何為創新?就是在前人或他人已經發明或發現的基礎上,通過自己的創新精神及其實踐能力,得到新發現,提出新見解,開拓新領域,解決新問題,創造新事物的過程。創新運用于教育是一個全新的領域,它是素質教育的再發展。江澤民同志曾經指出: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創新教育發展到今天,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理論基礎。如何在教學管理中體現創新教育呢?我們不妨從這樣幾個方面去想想:
一、實施創新教育,必須營造優美和諧的育人環境
營造優美和諧的育人環境是進行素質教育的良好載體。我們要讓校園中的每一面墻壁會說話,每一塊草皮會教育人,讓校園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石都蘊育著知識。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和校園活動能為學生的創新意識發展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提供機會。如: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夠參與到校園的設計和布置中來,使校園中充滿具有本校個性化的景色。給孩子一支筆,用他們的想象力描繪出自己的生活空間,這就是一個培養創新能力的良好機會。學校可以舉辦一個“校園環境創新設計大賽”的活動,在活動中推陳出新。同時,在校園中放置一個角落,學生自己設計圖紙,進行規劃,制定方案,不斷地用學生的新創意去布置它。學生自己動手、動腦,布置自己的一片小天地,體會到成功的快感。創造學和心理學原理研究表明:創造力并不神秘,每個人都具有創造能力,個體的創造能力可以通過后天的教育得到發展。我們的腦海是一個奇妙的潛在世界,大部分人把99%的大腦給浪費掉了。教師就要擔當“挖掘工”的角色,開發學生創造力的潛能。因此,在教室的布置上,摒棄傳統冷冰冰的墻壁,讓墻壁說出孩子們的進步。班級管理寬松和諧,開放有效,激勵創新性人才的脫穎而出。在美國小學的教室里,到處貼滿了學生的作品,學生收集到的新知識,與其說是教室,不如說是一個學生成果展覽廳。學生在自己原先作品的激勵和他人作品的刺激下,不斷開拓自己的想象力,從而培養創新意識。
二、實施創新教育,必須樹立正確的“學生觀”
中國傳統的教育管理類似于德國教育學家赫而巴特的懲罰管理,這種不合理的教學管理制度葬送了一批學生的創造力。我們要從根本上強化學生為中心的主體教育觀,實現由“教師為中心”向“學生為中心”的轉變;由“學生適應教師教”向“教師適應學生學”的轉變。課堂的主體放在學生自主學的基礎上,教師只是興趣的激發者。堅持這一“學生為先”的教育原則,同時運用滲透原則,把多學科新知識滲透入教學活動中。擴大學生知識面是滲透的一個好途徑。課本中的知識有時枯燥無味,特別是詞語的理解。如果加上一些生動有趣的風土人情,風俗習慣,形象性的理解課文內容,把新知識與課本知識相互滲透、相互融合,達到另一種創新理解課文內容,豈不是更好。根據不同年級段,開展不同的知識交流會,取得知識的更新。
三、實施創新教育,必須加強制度建設
實施創新教育,首先要實現教育制度的轉型,即從應試教育轉向素質教育,從單一教育轉向多樣化教育,從“填鴨式”教育轉向生動活潑教育。三個轉向,都必須制度先行。對學生的評價時,既注重學生知識的掌握,又注重學生能力的發展,同時還應具備良好的道德品質及完善的人格,以及正確的審美觀。制度建設的完善,體現在師生之間的民主關系。民主平等的教學課堂,有利于學生創造力和想象力的最大發揮。沉悶僵化的教育模式已經不能夠適應現代高速發展的科技社會了。讓學生自己說,讓學生自己想,讓學生自己做,才能讓學生自由發展的同時具有自己的個性特征。完善的教育制度還體現在對學生成績的評價上,我們已經打破了百分制的評分標準,但這樣做還不夠。為什么不可以再大膽一點,根據不同學生的學習情況制定不同的試卷。小學階段的學生學習以鼓勵為主,根據學生基礎,試卷的難易有所區別,讓學生力所能及地完成試卷,從而再逐步提高難度。學生的考試成績屬于個人隱私,學生有權保密,根據學生的個人意見,教師將選擇該生成績的公布與否。對于考試中,學生對題目答案的大膽設想應該給予鼓勵,保護學生的求異思維的發展。求異性是創新的先決條件,只有一套完善的教育制度為保障,進行評價制度改革,建立一種全新的評價模式,才能更好地把創新教育的教育管理進行到底。一切管理必須制度先行,如何更全面地完善管理制度,還需要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不斷探索和完善。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通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