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班地理教學,涵蓋信息量相當大,包括至少八本教材,按宇宙、大氣、海洋、陸地四大環境知識體系,涉及的地理事物和現象復雜多樣,牽扯的區域、國家數量較多,識記的內容較繁雜。如何在十分有限的時間內,盡可能詳盡的完成教學任務,又讓學生能夠較好的消化知識內容,是每個老師的最大心愿。由于是綜合復習,可以將所有初、高中學過的知識系統地聯系,這就給教師利用綜合比較法教學提供了可能。
比較法是教師在教學中經常運用的一種教學方法。教學時,將各種類型的知識進行對比,可以使學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事物的共同屬性和區別特征。比較法應用簡便,適用范圍廣,并具有高度的科學性和較強的邏輯性,不但教師樂于運用,而且學生也容易接受。教學中,教師若能恰當地運用比較法,不僅有助于學生學習和掌握地理知識,而且能夠使他們認識地理事物和現象的內在聯系及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從而更加系統地、深刻地理解和掌握地理基本原理和規律。
地理課所涉及的地理事物、現象、原理、規律復雜多樣,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比較法的運用也是多種多樣的。一般使用較多的主要有以下幾種:
1.類比法。就是把同一類地理事物和現象進行比較,這是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使用最多的一種方法。具體地說,就是以學生已學過的同類地理事物和現象為基礎,與新講的地理知識進行比較,以引導學生發現地理事物和現象的個性或共性。如“北美洲地形與南美洲地形相比較”,都具有北寬南窄的輪廓特點;“亞洲氣候與北美洲氣候相比較”,都具有氣候復雜多樣、溫帶大陸性氣候為主的共同特征。如在講“南美洲是世界上最溫暖濕潤的大洲”這一內容時,教師可以分別從緯度位置、大陸輪廓、大陸最寬處所處緯度與世界上最干旱的非洲相比較,通過對比分析成因,歸納出這兩個洲在氣候上的異同。同樣,運用類比法,也可以對兩個地理區域或兩個國家的地理位置、地形地勢、氣候、自然資源和經濟發展等各個方面分別進行比較。例如:日本和英國同屬島國,氣候的海洋性強,但兩國分別位于大陸東岸和西岸,受不同的大氣環流形勢影響,形成的氣候類型截然不同。通過比較,引導學生加強記憶,并提高分析地理事物和現象的共性和個性的能力。
2.圖表直觀比較法。即利用課本中的各類景觀圖、曲線圖、示意圖等進行直接逐項比較,從而形成地理概念或地理特征。如通過對哈爾濱、北京、武漢、廣州等4個城市各月氣溫變化曲線圖的比較”,可以得出我國氣溫分布的主要特點:(1)冬季氣溫南北差異很大(哈爾濱1月平均氣溫-20℃,廣州1月平均氣溫約15℃),南北溫差達35℃。(2)夏季我國大多數地方普遍高溫,圖中4城市7月平均溫度都在22℃以上(哈爾濱22℃,廣州28℃),南北溫差僅6℃左右。為了說明我國冬季溫差很大這個氣溫分布特點,教科書上安排了兩張冬季景觀圖:一張是我國黑龍江的冰燈景觀,人們身著棉衣,說明冬季嚴寒;另一張是我國廣州的花市,說明這里的冬季溫暖如春,很自然地形成南北溫差大的概念。再如講“地球自轉和公轉”時,將自轉與公轉的方向、周期、速度及地理意義列表比較,清楚地表明之間的異同,很容易掌握?!笆澜缰饕r業地域類型”“工業區位因素”等等,都可以這樣比較。通過這樣的直觀比較法教學,能使學生形成很深刻的印象,并達到理解性記憶的目的。
3.聯系比較法。就是把兩種地理事物相互聯系起來進行比較的方法。如為了闡述地勢高低對氣溫分布的影響這個概念。我們可以把位于30°℃附近的杭州和拉薩的夏季平均氣溫值聯系起來作比較,在海拔高度僅10米的杭州7月平均氣溫為28.6℃,而拉薩只有13℃。原因是拉薩的海拔高度比杭州高3600米以上,通過比較,學生就可以形成:海拔越高氣溫越低的概念。也就易于掌握“一般說來,平均海拔增高1000米,氣溫下降6℃”過個氣溫分布規律了。
4.借比法。就是把難于想象,比較抽象的地理事物,借助學生所熟知的一些事物進行比較的方法。如“季風的成因”是海陸熱力性質差異,這是教學中不易被學生理解和掌握的難點。可借助學生們都熟知的生活常識,露天游泳池和池邊水泥地來說明陸地、海洋受熱和散熱不同而形成季風的道理。夏天,去露天游泳池游泳,赤腳站在水泥地上覺得腳下發燙,跳到水里覺得涼快,主要是固體、水體的熱容量大小不同造成的。夏天,大陸增溫快→氣溫高→熱空氣膨脹上升形成低氣壓;大洋增溫慢→氣溫低→形成高氣壓。空氣同流水一樣,從高氣壓區流向低氣壓區。我國夏季常出現由海洋吹向大陸的偏南風,這就是夏季風。同樣道理,冬季常出現由亞洲內陸吹向海洋的偏北風,叫冬季風。這樣,學生對季風氣候的記憶,就非常深刻了。
5.并列比較法。即把分別獨立的幾個比較對象并列起來進行比較的方法,目的在于了解這些地理事物的共性和個性,從而使學生了解個體和整體的地理特征。如把我國長江、黃河、海河、淮河、珠江和塔里木河幾條河流并列起來,從發源地、長度、流量、上中下游主要特征、水利開發利用到治理情況逐項比較,既反映了它們的共性,更突出了各自的特殊性,一目了然,教學效果很好。
6.演變比較法。即同一地理事物從發展過程中,作今與昔的自身比較的方法。其目的在于了解各種地理事物的過去和現在,從而推斷其未來,了解其發展變化過程和規律。如在講“我國交通運輸”時,講到我國鐵路建設的巨大成就。據統計,我國鐵路貨物周轉量和旅客周轉量1986年比1949年分別增長了46.6倍和18.9倍。經技術改造,火車行駛的速度提高很快,如上海到北京的旅客快車,由以前需36小時提高到17小時,現在,經過六次提速的動車組旅客列車,只需大約9個多小時就可到達。通過新中國成立前后的比較,充分反映了我國鐵路事業發展的巨大成就,不僅了解了它的過去和現在,而且顯示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
7.綜合比較法。是一種對比要素較多,綜合復雜的比較方法。它十分適合于綜合復習。如把秦嶺——淮河一線以南、以北的地理環境和農業特色進行綜合比較,就能取得較好的效果。詳見下表:
在中國區域地理中,把黃河中下游五省二市與長江中下游六省一市、東北三省與西南三省、北部內陸二區一省與南部沿海三省一區的自然條件和農業特色分別進行綜合比較,教學效果好。它教給學生的不僅是完整的、系統的地理知識,而且能將自然地理與人文地理融為一體,達到理想的效果。
總之,經過高考班地理教學的實踐證明,比較法在地理總復習中是一種鞏固基礎、系統知識體系、加深印象、深化理解,增強學生綜合能力的好方法,也是地理教學中的重要教學方法。
作者單位:北京市戲曲藝術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