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提高初中歷史課堂作業的有效性,有利于教學質量的提高。我們要正視在歷史課堂上存在的問題,加強歷史作業的趣味性,防止單一化,追求探索性與開放性,就會收到好的效果。
關鍵詞:歷史 作業 有效性
作業是反饋教學效果的詳細記載。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存在著作業形式單一、水平較低、評價簡單的問題,影響了歷史課堂的效益,造成學生中考成績不理想。圍繞著提高初中歷史課堂作業的有效性,筆者在教學中進行了一些探索。
一、歷史教學中課堂作業存在的問題
1.注重知識性習題。盡管新課程改革在不斷推行,但是學生在課堂上使用的初中歷史練習冊,主要都是以知識性習題為主。這類習題仍是傳統作業的繼承,注重學生死記硬背、機械訓練,注重重復與模仿,作業過程與評價中只注重作業本身的客觀性,缺少學生和教師在作業上的互動。
2.作業缺乏創新。有時教師布置的作業本習題都是問答題的形式,教師除按照傳統作業的布置模式,將課后習題中的問答題做到作業本上外,教師還有部分作業是在臨下課前,教師依據課堂教學實際情況而布置的。無論哪種形式的作業,有一部分教師布置的作業總是缺乏創新。
如講到隋朝時一位老師留下了這樣的作業題:
(1)隋朝是哪一年建立的?誰建立的?怎樣建立的?
(2)隋朝為什么要開鑿大運河?大運河的南北兩端各在哪里?它有何重要意義?
(3)隋朝經濟發展的三條原因是什么?
分析這些作業題可以看出:第一道問題和第二道問題的中間一問沒有學生自主發揮的必要;第二道問題中的前后兩問,以及第三道問題有一定的思維意義和討論價值,但遺憾的是其中對于“隋朝經濟發展的原因”的討論,卻又限定在“三條”范圍之內,這樣以來本題應有的一點思考價值,便又失去了。這樣的題就會造成創新意識不強,難以啟發學生思維。
3.對學生的作業評價單一。很多教師對學生作業的評價,既沒有教師等級性的評價,也沒有激勵性的文字評價。一些教師這樣認為,“錯題如果是全班性的,就在下一節課課前集體講,屬個別的自己改正,實在不會就個別問老師。”這樣,造成作業評價單一。
二、提高初中歷史課堂作業有效性的實施策略
1.歷史作業要講究趣味性。初中歷史作業設計要能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作業題型要做到“活”一點、“新”一點、“趣”一點、“奇”一點,讓生動有趣的作業內容來激發學生的作業興趣,使之產生一種內部的需求感、自覺主動完成作業。這樣的作業形式不僅達到訓練的目的,還會激發學生內在的智力潛能與學習歷史的興趣,從而發揮作業的功能。
2.歷史作業要防止單一化。教師要改變作業單一化的弊端,堅持差異理論,找準學生學習的最近發展區,設計和布置適宜不同層次學生的分檔作業,讓學生自由選擇。這樣,就能有效地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和好勝心,讓他們各盡其能、各展其思,提高作業質量。
分檔歷史作業是按學生學習程度分類對待,使學生能夠根據自己的學習水平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選擇能夠獨立完成的作業,并且能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努力向更高一層次的歷史作業題挑戰。這樣,在作業題設計中做到“上不封頂下保底”,定內容而不定人數,讓不同層次學生在“跳一跳”的過程中各有所得,獲得學習樂趣,最終達到通過做作業人人各有所得,人人得到發展。
3.要追求探索性與開放性。作業設計要敢于打破傳統模式,利用多媒體或圖書館等教學資源在課后研究歷史問題,并以作業引領學生發現身邊的歷史,在更廣闊的領域發現歷史。筆者在教學中設計了一些與新課程理念相一致的幾道歷史作業。
(1)收集一些過去的購物票證,如布票、糧票、副食本等,感受市場經濟給你的家庭生活帶來了怎樣的巨大變化?
(2)當今社會上許多人崇尚“8”字,有的人把9月18日和1月28日作為商店開張和婚慶的日子,請就此寫一篇雜文加以評論。
學生通過做這些開放性的作業,增強了實踐能力,收到很好的教學效果,提高了學生的中考成績。
4.改變作業布置方式。在歷史作業布置中,可以讓學生自己布置作業,自行設計作業題,自行完成,這樣既可以彌補不足,又可對感興趣問題深入探究,張揚學生個性。可以讓學生間互相留作業,彼此給對方設計作業,雙方共同探討批閱,以培養競爭中的合作與幫助別人的意識。學生也可給教師“留作業”,做到換位體驗;還可由學習小組共同留作業,互相協作,共同攻關。通過多種多樣的歷史作業布置方式,更好地實現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合作與互動,以體現和發揮學生在作業中的主體地位,更好地提高作業的實效性。
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只要我們圍繞著提高歷史教學的有效性多加思考,在作業布置上多加創新,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我們就會取得好的教學效果,不斷提高中考成績,收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白月橋.歷史教學問題探討.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年1月
2.戚麗李.培養學生個性化的作業.中國基礎教育報.2007年6月
作者單位:福建省晉江市遠華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