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入新課對一堂課有很重要的作用。好的導語就像唱戲的開臺鑼鼓,未開場先叫座兒。它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渲染良好的課堂氣氛。
1. 從實踐問題出發導入新課
通過學生生活中熟悉的事例或自身的生理現象導入新課,能使學生有一種親切感和實用感,容易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如在講到“人的生殖和發育”時,讓學生根據自己成長和發育特點去總結青春期青少年發育有什么特點,身體出現什么變化。學生會回答:“男生聲音變粗并長胡須,女生聲音變尖,體形出現曲線美等。”很自然導入新課。再如講授心臟和血管的生理功能時就要講到心率、心動周期等有關知識,可以從實際問題導入來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讓學生用右手手指輕按左手腕橈骨頭尺側,摸到脈搏后,說明這是橈動脈,它的搏動和心臟的跳動是一致的。讓學生數一數自己脈搏跳動的次數,半分鐘后停止,統計每分鐘80次的人數,每分鐘70—79次的人數,60—69次的人數。然后提出問題:為什么大家都靜坐在教室里,而每個人的脈搏次數卻不完全相同呢?心臟在人的一生中都在不停的跳動,為什么不會疲勞呢?從而導入新課。
2. 利用“動動腦”導入新課
在教學過程中,只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才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學生的主動性才能發揮出來,學生才能變被動為主動,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中去。設疑就能很好的提高學生的興趣。新教材中,每節課后面,都有與過去教材中的復習題類似的“動動腦”這個欄目。提出的問題都有一些緊扣教材,與日常生物學聯系密切,只要學生積極思維,一般均能口頭答出來。盡管這是課后習題,但有的題目也可以在上新課前提出來,創設問題情境,使學生產生濃厚的興趣和探索的欲望,從而為這節課創造一個良好的開端。如講到“莖的結構”時,先讓學生看課本后。第一題是:“在暴風雨中,有時大樹會被連根拔起,而樹干卻難被折斷,這是為什么?”學生思考后,會答:“這是因為樹干粗大而堅硬。”教師接著問:“樹干為什么堅硬呢?而小草的莖又為什么柔軟呢?”這些問題答案都得從“莖的結構”中去尋找,由此導入新課。
3. 用創設情境的方法導入新課
情景法是指在現實場景中學習,以增強感性認識的一種學習方法。具體生動的情境,能加強學生的情感體驗,引起他們活躍、愉快的情緒。學生一進入情境,就會對老師的語言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學起來必然有興趣。教師利用圖畫、音樂、幻燈、電視、錄音等手段作為導言,為學生再現教材提供情境,激發他們的情感和興趣。如在講“生存斗爭”一節時,不是平鋪直敘地講,而在黑板上展示一幅“蛇島的春天”彩圖,然后再用生動的語言加以描述:“這是蛇島的春天,滿山春色,鳥語花香,一片生機盎然的現象。但是,你們沒想到吧?在這密林里存在著殘酷的斗爭。”然后教師引導學生逐步地分析這里的動植物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揭示出島上存在的斗爭現象;或者放一段動物世界中弱肉強食的錄象作為導言,使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
4. 利用類比導入新課
類比法也叫“比較類推法”,是指由一類事物所具有的某種屬性,可以推測與其類似的事物也應具有這種屬性的推理方法。學生帶著舊知識去學習新知識,再通過自己的比較、體會而摸索出帶普遍性的知識規律。在比較時,不能貪多求全,可根據所學新知識的重點難點確定一點即可。
在自然界中各種生物都生活在生態系統中,他們相互之間都是有聯系的,同一類群中的生物往往有許多相同點和不同點。通過類比可以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如講:“植物分類”時,例出各類植物特點進行對比:無根、莖、葉屬于藻類;苔蘚類沒有真根只有假根等。又如講“生物進化”時,對各地層化石對比,可以知道一些動物出現的先后順序:魚類—兩棲類—爬行類—鳥類—哺乳類。通過聯想類比,使學生獲取新知識。
除了以上的導入法外,還可以通過典故、諺語、仿生學、廣告詞等知識導入新課。
責任編輯 潘孟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