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的作文能力是學生語文素養最集中的體現,抓好學生對作文的修改則是提高學生作文能力的關鍵。《語文課程標準》對不同學段的學生修改作文的訓練,也是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可見,放手讓學生修改自己的作文,培養學生自我修改作文的能力,是當前作文教學中一項刻不容緩的工作。
一、教師示范,統一符號
教師的示范,不只體現在批語上,對修改符號也要統一,給學生一個良好的示范,當學生養成習慣后將終身受益。如果教師在批改作文時使用的修改符號不固定、不統一、經常變化,那么學生在自改時也會雜亂套用。因此,教師要以這些修改符號來規范學生,不斷強化,統一要求,熟練運用。除了用書本上的一些規范符號外,還可補充一些學生簡單易懂的修改符號,如“——”表示句子有毛病、“……”表示好詞句等。讓學生明確這些符號的特定意義后,教師在批改中就可標上這些符號,加上啟發性批語,再讓學生動腦、動手去修改自己的習作,逐步形成修改自己作文的良好習慣。
二、教給方法,形成習慣
作文修改的方法很多,下面重點介紹我在指導學生修改時常用的兩種方法:
1.反復朗讀,多次修改。“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學生習作完成后,要反復朗讀,借助聲音刺激,憑借語感,幫助他們發現自己習作中需要修改的地方,邊讀邊改,是培養學生修改能力的有效途徑。學生作文寫好后,可先讓他們大聲朗讀,看看文章的結構布局是否合理,有沒有拗口的詞句;然后讓學生輕聲讀,邊讀邊推敲、揣摩,然后再進行全面修改,使之達到語句通順、內容具體;最后,讓學生放聲有感情地朗讀,學生通過有感情朗讀,借助語感,看看自己的習作是否瑯瑯上口,是否內容統一,能不能換上一種具有時代氣息的說法或用上恰當優美的詞匯、句式及修辭手法來進一步提高。學生通過反復朗讀,經歷發現——修改——提高這三個過程,有效地提高了自改作文的能力。
2.一文二做,邊做邊改,學生的作文過程是一個構思、組材、表述的過程。這個過程的實際操作往往具有突發性和限時性的特點。故此,學生成稿往往比較倉促,大多作文存在考慮欠妥的通病。所以,同一個題材,讓學生在不同情境、不同的感受中多次作文,使他們對初次作品進行比較大的修改,也是提高學生自己修改作文能力的有效途徑。
三、優化訓練,促進提高
對于學生自改能力的訓練,我認為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1.結合閱讀課文教學,促進自改。教師可結合課文教學,滲透自改意識,加強訓練,有許多學生在作文中不善于細節描寫,使文章顯得空洞。如在教《中國石拱橋》“這些石刻獅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頭接耳,有的像傾聽水聲,有的像注視行人,千姿百態,惟妙惟肖” 這段話時,可讓學生知道這段話是描寫石柱頭上雕刻的石獅子有不同的姿態,運用了十分貼切的比喻、生動形象的擬人和恰當的動詞,給人以身臨其境的感覺,表現了工匠的高超雕刻技藝。教師可以有意識地把其中一些詞句刪掉,換成“這些石刻獅子,千狀萬態,惟妙惟肖”請學生作比較。學生通過分析、比較,對原文中的長處十分明了,對自己習作中的毛病也就有所察覺,如教師能堅持這方面的指導,學生的寫作能力和自改能力將會逐步提高。
2.典型作文,集體修改。即學生作文后,教師不要急于下筆為學生批改,先把學生作文瀏覽一下,根據習作訓練的要求,概括出優缺點,找出存在的共性問題,選擇一二篇典型文章,引導學生集體修改。然后,學生再動手修改自己的作文。
3.互評互改,共同提高。教師應從學生的基本心理出發,設置民主修改的氣氛,通過學生之間的互相幫助和教師指導,完成修改任務,培養自改能力。為了達到共同提高的目的,教師可把學生分成幾個修改小組,每個小組由好、中、差三類學生組成,在修改習作時,讓后進生在良好的環境中,體驗到自己的力量;中等生和優等生在幫助后進生過程中,也能相應提高自己的修改水平。通過學生互改,既發揮了群體作用,又調動了個體的積極性,而且提高了學生的修改能力。
魯迅說:“能用兩個字表達的意思就絕不用三個字來表達”。誠然,要使學生自覺養成勤于修改的好習慣,教師所付出的艱辛,要遠比自己動手批改多若干倍。放手培養學生自改作文的能力,是學生發展的需要,是當前語文教學改革的有效途徑。(作者單位陜西省寧陜縣兩河九年制學校) 責任編輯丁洪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