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理想的課堂?葉瀾教授曾作過這樣精辟的論述:“課堂應是向未知方向挺進的旅程,隨時都有可能發現意外的通道和美麗的圖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須遵循固定線路而沒有激情的行程。”真實的高效課堂需要展現學生真實的學習過程,需要教師善于設計有效問題,創造質疑機會,捕捉錯誤資源,從而促進有效生成和學生發展,使課堂教學充盈生命成長的人文韻味。
一、設計有效問題,激發學習興趣
為什么有時教師提出問題后,學生一臉茫然,無從入手?為什么有時教師雖全力引導,卻啟而不發?其根源是沒有從學生的思維現狀出發,以教師的思維代替了學生的思維。教師只有在充分了解學生的認知特點、年齡特征、情感需求的前提下,設計開放、有趣、富有思維含量的問題,才能促使學生進行深入細致的思考,主動地參與數學學習過程。這樣,學生就很容易生成更有智慧性的東西。如教學《小數大小的比較》時,有位教師作了如下探索。
師:同學們,通過這張跳遠成績記錄單你們能知道些什么?(提出了一個開放度很高的問題,引起不同學生的不同思考,學生根據已有經驗作出個性化思考。)
生:我知道A、B分別跳了幾米。
生:我知道C跳了3米多。
生:我知道第一名是B。
師:這里C到底跳了幾米還不知道,你怎么可以判斷出B是第一名呢?大家討論討論。(教師抓住個別學生反饋生成的有效資源,形成新的問題,引起全體學生關注。)
生:因為A、C跳了3米多,而B跳了4米多。
師:這樣看來比較幾個小數的大小,我們首先看什么?可以怎么比?
生:首先看整數部分,整數部分大的小數就大。
師:那誰是第二名呢?
師生接著先圍繞“假設C是第二名,C跳了幾米?”展開討論,當C跳3.99米時,引出比較3.99米和3.84米的大小……
上述教學中教師獨具匠心地提供一張不完整的跳遠成績記錄單,圍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比賽排名)這一現實問題展開教學,在學生面前適當展現源于已知又發展于已知的“新的東西”,使學生始終置身于“躍躍欲試”的學習境地,展開有效的數學思考。問題的解決過程成了學生學習的過程,師生在這樣的數學課程實施過程中共同獲得“精神的力量”和“生活的智慧”。
二、創造質疑機會,提升思維水平
要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在教學中教師應結合小學生好奇、好問、好表現等特點,多創設一些質疑機會,提升學生思維水平。如某教師執教《8和9的加減法》一課結束時,引導學生就本節課的學習情況進行反思:學了9-8以后,請同學們提出自己不懂的問題。這時,就有學生大膽地站起來提問。實錄片斷如下:
生1:老師,8減9等于多少?
師:8大還是9大?
生2:9大,8小。
師:是啊,既然8小9大,8能減9嗎?
生3:老師,能算。(語氣很堅定)
師:能算?怎么算?
生3:8-9=-1,說明8比9 少1 ,我媽就是這樣教我的。(露出自信的表情)
師:你真聰明,學得真好!(邊說邊輕拍該生的肩膀)
這則案例中,教師就是敏銳地抓住雖“意外”(學生把負數引進課堂)但卻有價值的生成信息,并充分地進行“挖掘”。這樣,就能度過“危機”,又能巧妙地讓個別學生“智慧之花”引燃全班學生的“智慧之花”,化尷尬為精彩,可謂一舉兩得。
三、捕捉錯誤資源,促進有效生成
學生在課堂中出現這樣那樣的錯誤也是難免的,如果教師忽視了學生的錯誤,那么學生的知識建構就會產生困難,甚至錯誤。因此,在課堂教學中,這就需要教師“臨危不亂”,冷靜思考,盡可能地把學生的錯誤當成一種有用的教學資源,去引領學生探究,促進有效生成。那時,我們的課堂教學就會因“錯誤”而演繹出不曾預約的精彩。如這是一位教師執教《簡單應用題》時,鞏固練習的教學片斷:
教師出示題目:今年小明8歲,爸爸32歲,______?
師:你們能提出什么問題?
生:爸爸的歲數是小明的幾倍?
生:到哪一年,小明的歲數是爸爸的一半?
生:再過幾年,小明的年齡與爸爸一樣大?
面對一些錯誤的問題,教師未做正面的表態,而是進一步去引導。
師:你認為這些問題恰當嗎?為什么?該怎樣處理?請同學們小組討論。(平靜地微笑著)
……
執教者面對課堂上生成的“錯誤”信息,不是以“課后再說”搪塞,也沒有急于簡單地糾正,而是細心呵護,大力挖掘錯誤潛在的教育價值,積極利用錯誤資源,適時地為學生的思維碰撞搭臺,讓學生通過交流,切實領悟到年齡問題比較特殊,在語言的表述上不同于一般相差關系的應用題,從而對學過的簡單應用題的數量關系有了更深刻而明確的認識。錯誤是教學中永恒的話題,只要教師巧妙引導,學生的錯誤定能給課堂帶來涌動的生命。(作者單位 江蘇省高郵市臨澤中心小學)責任編輯 楊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