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地理學習是中學地理學習的第一步,在初高中地理知識的學習中具有奠基石的作用。而長期以來在應試教育的導向下,地理學科成了中學教學中的 “副科”,學生、家長、有關部門均不重視,特別在經濟落后的地區,教學資源又十分匱乏,絕大多數學生缺乏學習的熱情和興趣,教師難教,教學效果不佳。面對這樣的現實, 如何把學生順利地引入中學地理學習之門,為“成功”打下堅實的基礎,是值得我們地理教師認真研究的。
一、準確把握學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維特征是進入地理學習大門的前提
初中學生的年齡一般在十二三歲至十五六歲。這一時期的少年“一半是兒童,一半是青年,一半是幼稚,一半是成熟”,是獨立性和依賴性、自覺性和盲目性錯綜復雜的矛盾時期。尤其是初一學生,剛結束小學生活跨入中學大門,擺脫小學生那樣的依賴感和保姆式管理,自我意識明顯增強,尋找生活的獨立性,但又不具備完全獨立的能力。一方面帶有很多孩童的特點,一方面又積累了不少生活經驗和一定的課外知識,身心和意識形態方面正在發生很大變化。
我們知道知識的掌握必須通過學生自己的思維活動,即通過學習的主體者發揮其主導作用,才能很好地掌握知識;教學活動只有符合學生掌握知識的規律,才能獲得良好的效果。學生的思維發展,是由相對低級的動作思維發展到形象思維,再由具體形象思維發展到抽象邏輯思維和辯證思維。小學時學生主要依靠具體形象思維,而到了初中,學生的邏輯思維開始占主導地位,慢慢發展到以邏輯思維為主的思維活動。初一學生能夠學習一些比較系統的科學知識,但思維多停留于事物表面。喜歡聽與學科相關的故事,常思索一些滑稽、有趣的事物,他們的想象力也越來越豐富多彩。所以只有充分了解初一學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維水平,才能科學地確定教學的起點,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因此,教學活動開展的順利與否、效果明顯與否的一個前提就是要備好學生,也就是要準確把握學生的心理特征、思維特征和知識能力特征。
教師要依據初一學生的心理特征和認知水平,注意小學教材與中學教材的銜接。如在進入中學的第一堂地理課上,有關地理事物和現象的問題,要求學生結合小學的有關知識,按照自己對“地理”的理解,列舉一些屬于“地理”的事物和現象。這樣使學生能夠從對“地理”認識水平的實際出發,進一步理解“地理”的含義,也使學生感受到了學有所用、學以致用的樂趣,初步激發了學生學習地理、學好地理的興趣和熱情。
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質疑是進入地理學習大門的基礎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有巨大的心理效應,能使人的大腦皮層處于興奮狀態進而促進學習動機的形成和強化,化非智力因素為智力因素,為學生學好地理提供取之不盡的動力。在地理學科長期以來不被學校和學生重視的狀況下,要想完成新課程的要求,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和滿意的成績,培養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是實現這一目標的一條重要途徑。新教材在這方面給教師的“教”提供了豐富多樣的素材,教師要培養學生對學習過程本身和教學內容的興趣,應努力采取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巧妙運用具體的,能激發學生興趣的方法。要激發并保持學生的興趣,最有效的方法是讓學生不斷地獲得“成功的喜悅”。而這個成功還必須是跳一跳才能摘到的“桃子”。
興趣的激發和培養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第一,充分運用課本中的各種圖表資料等巧設疑問。“思維自驚奇而開始”,驚奇和疑問也是激發興趣的淵源,只有學生對某一現象發生驚奇和疑問時,他們才愿意去進行探索。而地理圖表是地理教學中最常用的教具,它們又是一種特殊的地理教科書,學生可以從地圖上直接獲取許多地理知識,是地理的“第二語言”。新教材課本圖多文字少,書中的插圖、地理圖片是課本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一幅好的插圖、照片可以充實和簡化課本有關內容的文字敘述,能達到以圖釋文、圖文結合的目的,教學形象直觀,還有助于學生對地理知識的理解,能擴大學生的地理視野,創設地理情境,結合環環相扣的設疑(或同學之間互相設疑),達到激發學生的求知欲,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想象能力的目的,同時還培養了學生讀圖、析圖、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取得一舉兩得的效果。第二,在課堂活動中還要時常利用課本插圖,采取一些簡單易行的辦法提煉內容,如繪制黑板略圖等,分解知識點,鼓勵學生一起動手參與,一堂課自始至終學生眼、手、耳、腦都在活動,課堂上氣氛活躍,學生在動態中接受信息,使學生所要識記的知識成為活動的直接對象,這比只聽、看,而不動筆要深刻得多,既增加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又優化了課堂教學效果。第三,提供教壇講故事。每節課在學習新內容前,請一位學生用一兩分鐘時間講一個與本節內容相關的或與地理有關的小故事,每個學生都可通過努力做到。這個過程既培養了學生的閱讀能力,綜合概括能力,表達能力,又鍛煉了學生的膽識勇氣,還嘗到了做小老師的滋味,內心充滿成功的喜悅。第四,適時利用幻燈或多媒體等電化教育手段,優化課堂教學、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和主動性,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投影以其直觀、形象、生動、感染力強等獨特的長處和優勢顯現出極強的生命力,正成為廣大地理教師廣泛采用的一種手段。運用自制的多媒體投影片作為一種直觀、實用、形象的地理教學軟件,解決了很多傳統教學形式解決不了的問題,并能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運用投影媒體,可以幫助學生建立地理概念,形成空間概念;運用投影媒體,可以突破難點與突出重點,優化教學效果。第五,適當運用古詩詞、諺語、成語等。既可以增加課堂教學的趣味,又可以刺激學生積極參與,還有利于幫助學生理解掌握有關知識。第六,積極開展第二課堂,這不但有利于理論與實踐的相互結合補充,更能激發學生學習與探究的熱情和欲望。
三、加強學法指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是進入地理學習大門的關鍵
中學的學習要求與小學的不一樣,學習方法也就不同。有些學生在小學成績優秀,但由于初一這個轉折點沒過渡好,成績大幅度下滑。反之,卻上升。新的教學理念要求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因此,加強學法的指導,培養學生會學習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1.回答問題。讀圖回答或讀文回答,每節課都有提問,問題由老師提出或學生提出,學會回答問題是最基本的。如果問題是一個點,學生可以作答。如果問題是個面,大部分學生便不知所措或答不清楚了。例如:比較經緯線、經緯度不同之處,這是一道比較題,必須要一項項地比較回答,且要用詞準確表達清楚。教師要為學生分析題意,介紹答題的基本步驟,然后引導學生分析圖文資料后,再作回答,并要求答案內容有一點以上的必須分點作答:①、②、③……逐步培養學生養成條理清楚的好習慣。
2.讀圖分析。地理教學的一大特色便是用地圖說話,各種地形圖、政區圖、氣候圖、景觀圖、交通圖、統計圖表、乃至地理漫畫等形象直觀,內容涵蓋量大,極具說服力,可以說無圖不成地理課;同時因其形式豐富表現力強從而使學生對其容易產生興趣(也是教學的難點之一)。因此地理課本的編排中,地理圖表占據了非常重要的位置,尤其是新教材更顯示出圖多文少的特點。在教學過程中,應隨時要求學生重視地圖的學習,看書先看地圖,學會用地圖來分析和說明問題,用地圖來解答在讀書過程中遇到和提出的疑問,學會運用地圖分析解決地理問題和地理現象。
3.編寫知識點提綱。這是學會學習的最有效手段之一。一個課題內容,學生從閱讀入手,分析重點難點,到綜合提煉形成文字。不僅學會了閱讀材料、分析問題、綜合概括、文字表述,還懂得了構建知識框架,形成系統。會讀一篇課文也就會讀一本書。有人說“學習就是善于整理這本書里的全部家當。整理一遍以后放好,全在腦子里”。學會編寫知識點提綱,也就是學會整理教材的有效信息,把這方法用于其他學科的學習一樣行之有效。長大以后,還會處理所有的信息——社會的和生活的信息,從而獲得工作能力,社會適應能力。
此外,填圖、記圖方法的指導和培養,對學生合作討論、合作解決問題的能力的形成和培養也是非常重要的。
總之,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從課程的功能、結構、內容、實施、評價、管理等方面都作全面的、根本的轉變。教師與學生的位置發生了變化,從教師中心轉向學生中心;學生的學習方式發生了變化,從被動學習轉為主動學習,從獨立學習轉向合作學習;學生的學習狀態發生了變化,從接受式學習轉向探究式學習……這些都以體現學生為中心,以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為目標,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培養獨立思考和獨立工作的能力,培養與他人合作的能力與精神,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作者單位西安市第四十二中學)責任編輯楊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