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課堂中注意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是提高學生數學能力和素質的主要途徑。但是怎樣才能在教學中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呢?本人就依據個人多年的教學經驗,淺談以下幾點:
一、變初始問題的設計和加工為學生的思維活動過程
1.初始問題設計必須符合教材章節特點和學生認識規律,必須有利于啟動學生的思維活動。所以課堂設計初始問題不僅要有其初始性和結構的完整性,而且必須具有很強的啟動性,例如:在合并同類項法則教學中,就可把一些簡單的例題或練習放到初始問題的位置,讓學生在對新知識未知的情況下去解決,引導學生去探索,去嘗試解決新問題,而這也正是我們所希望的,這樣以來學生對新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就建立了良好的基礎,思維活動也隨以后問題的深化而逐步展開。
2.初始問題設計必須簡單明了,應該能夠使學生通過動腦就能想到解決問題的方案或答案,同時又會產生應用上的障礙或不滿足感,使他們的思維活動處于繼續進行狀態,以利于主體知識結構的探究和掌握。例如在“合并同類項法則”教學中,可設計如下初始問題:
求多項式-2ab2-4ab2+7ab2+ab2的值,其中a=2,b=2。學生通過代入求值大都可得到答案,然而在計算中,發現要多次求ab2的值,如果此刻再提出問題:能不能使解題過程簡捷一點?引導學生自然尋找規律直至推導出法則。
二、變主要知識結構的傳授過程為學生思維活動中量的積累和質的飛躍過程
1.適時地延伸或發展初始問題,并使其發展成為課堂活動的主線。一般地說,初始問題和新知識都有著密切的聯系,由舊知識的應用適時地過渡到新問題的產生、探索與解決這一過程中,要充分發揮好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如在上例中,當學生發現要多次計算ab2值時,引導學生探索解決問題的簡捷途徑,進行討論交流,可提出問題:(1)能不能先算出ab2的值再代入求值?(2)能不能設ab2=x。
這樣通過問題的逐步延伸和發展推導出結論,同時在此過程中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增大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機會,加強他們的參與意識,對知識結論或方法的總結歸納可讓學生去嘗試,去驗證,然后師生共同分析,交流互動,去偽存真,合作得出結論。
2.作好知識結構的分析與應用剖析。由師生合作分析歸納得到數學理論(概念、方法等),必須引導學生去回顧它的引入需要和推導過程,使學生能夠認清新舊知識間的聯系和區別,在應用中就能夠以新的思維方式、方法代替舊的方式、方法,完成思維方式的轉換。
三、變課堂反饋糾錯教學為學生思維方式的完善和知識結構的鞏固過程
由于學生之間的差異,所以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也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只有發現學生的錯誤認識,才能達到糾錯的目的,尤其是后進生,由于他們對知識掌握上的偏差,或以前學習中的負積累,所以易于犯一些錯誤,只有給他們提供機會,幫他們查找不足,糾正其理解或知識結構上的偏差,才能轉化思維方式,從而大面積提高教學效率。
四、變課堂小結教學為學生主動的、綜合性思維的升華過程
一節課從它的引入、歸納總結到應用教材理解上的偏差,必須完善主要知識結構,主要解題方式、方法的小結。只有這樣才能完善課堂內容,完善學生對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在此過程中盡量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教學,幫助他們理清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和區別,同時也引導學生分析知識結構特點,并由此探究可能導出的新結論,出現的新題型,解題的新方法等,促使他們對課堂知識的掌握更深刻、更牢固。
總之,在課堂教學中,只有認真處理好各環節的教學設計和他們之間的滲透關系;認真處理好各環節施教的方式、方法技術手段;注意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和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才能大面積提高學生的數學能力和素質,才能促使學生建立良好的思維品質。(作者單位 陜西省長武縣芋元中學)
責任編輯 楊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