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標》在小學中高年級階段對語感的培養和實踐活動有很明確、詳細的要求,但對低年級階段沒有作具體的規定,只是以積累詞語、感受詞語為主。但是,我認為應該讓低年級學生在早期就多接觸一些有關語感培養方面的實踐活動,建立語感的初步概念,不要僅僅局限在“閱讀教學是培養語感的唯一途徑;培養語感的實踐活動在中高年級才逐漸被視為重點任務”這些觀點,應該有一些嘗試和創新。因為早期的多方面語感社會實踐接觸不僅可以鞏固和鍛煉他們的自主、合作、組織能力,同時也可以成為他們今后提高語文素養及表達能力的基石。
我知道,在實踐中才能驗證創新思想的真實性、實效性,所以我在一、二年級教育教學中采取三步遞進模式指導我們班學生進行了初步語感能力的培養及簡單的語言實踐活動。
第一步,通過小組合作積累詞語,為初識語感作準備。
有了大量漢字的積累,才能理解詞語。在理解詞語的基礎上才能理解句子,在理解句子的基礎上才能培養語感。所以,在一年級下半學期語文教學中,我先從區別同音字方面開始入手,例如在教“工”時,我鼓勵他們找它的同音字,他們找到了“外公”的“公”,“皇宮”的“宮”,“蜈蚣”的“蚣”然后我讓他們自己小組找規律記憶,他們竟然通過自己以往的學習經驗編成了口訣“八字在上是外公”,“有個房檐是皇宮”,“有種蟲子叫蜈蚣”。這樣,不僅認識了“工”及同“工”音的新字,也解決了新課程中同音字區別的疑難,還在識字的基礎上認識了詞語。同時,我鼓勵他們在日常生活中識字,我把全班43個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指定小組長,適時指導他們如何互幫互學,要求每個小組內大量收集生活中的字,并且和組內成員合作識字、認字,每周五班內交流,開展“我們是識字的小能手”的評比活動,學生積極性很高。
第二步,抓住有利時間,通過模仿來讓學生初步感受語感。
低年級兒童的向師性很強,很愛去模仿老師的動作和語言。所以我就打算從這一年齡特征突破,先讓他們初步接觸、感受語感。在前一天家庭作業時叫他們提前朗讀第二天所要學課文、理解已認識的詞語,同時結合我們班早讀后用5分鐘重點朗讀當天將學課文這個特點,在他們自己理解詞語的基礎上讓他們模仿。
我領讀時的語氣和神態,開始他們還不能模仿得很像,我會在每一句詩詞的停頓上和每一句話的語氣上給他們以指導,并且對課文中他們不易理解的詞語加以適當的解釋。沒過多久,他們已經能很快地掌握技巧并模仿我領讀的任何一篇課文了。實踐證明雖然只是短短的5分鐘,但我感覺收益是很大的。如果現在給他們一篇從未學過的課文,他們都能很快地通過以往訓練的經驗來讀出不同的語氣語調,并且在不知不覺中我發現他們的理解詞語、句子的能力也有了很大提高。
第三步,模仿同理解相結合,初步培養語文素養,進一步提高口語交際能力。
抓住早讀達到的良好效果,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把它再上升一個高度,讓他們把語感的模仿通過課堂的聽、說、讀、寫等多項訓練變成自己的東西,從而提高語文素養;聽一聽別人優秀的朗讀,誦讀示范及磁帶;說一說自己對課文的感受和理解;讀一讀以自己的理解來表達對本篇課文的感情,并和全班同學共同交流;寫一些簡單的句子,并在課下摘抄一些好的詞語和段落,全班學生從這4個方面加強訓練。一段時間后,我發現每個學生自身的語文素養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以前寫話不通順的現在寫得已經通順了,以前說話意思不能表達清楚的現在也能表達清楚了……在實踐中我還發現,在語文教學中除了可以通過多讀加強語感訓練外,尤其更要在“說”的方面加強指導,多給他們創造恰當的語言氛圍,讓他們克服心理障礙,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激發他們的興趣。做到在課堂小組教學中不忽略每一個學生,不放過很少舉手發言學生的鍛煉機會,盡可能地把問題放到組內讓孩子展開討論,請組長控制、把握好,估計他們能問答的問題,應盡量讓他們在組內回答,這樣就能調動這些學生說的積極性,讓他們敢說樂說愛說。
總之,在新課程實施中,教師在達到學習目標的基礎上可以放手讓自己多“創新”,讓學生多“知新”。這樣,不僅能給學生帶來學習上的歡樂,也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還能夠給學生更大的自由度來充分發展自我。
(作者單位西安市自弘中學附小)
責任編輯丁洪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