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學是一門藝術,一堂好的地理課,學生在獲得豐富地理知識的同時,還能感受到這種藝術所在。在這其中,地理教學語言所起的作用至關重要,它是地理課堂獲得成功的一個重要前提和保證。教學方法和手段如何多樣,地理教學最后都要通過教學語言的表達來實現,那么如何在地理教學中更好地發(fā)揮語言的功能,使地理知識變得生動形象,學生表現積極主動,讓課堂更加充實精彩呢?
一、教學語言規(guī)范化
1.語言的準確性首先體現在音準上。在地名中,有些字發(fā)音我們一定要清楚,千萬不能掉以輕心,給學生一個錯誤的認識。其次語言的準確性還體現在使用術語和概念上,任何一門學科都有其專業(yè)術語,我們不能為了方便學生而隨隨便便將一些專業(yè)術語變?yōu)榭谡Z。如地形區(qū)和地形。在聽課時常常聽到這樣的錯誤,老師問學生我國有哪些地形區(qū)?學生答出五種基本地形:即山地、高原、盆地、平原、丘陵,教師默認。所以這就要求我們要勤于學習,認真?zhèn)湔n尤其是在專業(yè)知識方面下功夫,為學生講解正確的內容,提供準確的教學語言。
2.地理教學語言的科學性。體現在要求教師能根據地理知識結構與教學內容,有系統、有條理、有層次,合理地安排和組織教學語言,使學生對于知識的學習形成一定的規(guī)律,形成一定的體系,便于自己構建科學的知識結構。如,講一個國家我們先介紹其自然地理的內容,在此基礎上分析其經濟文化等人文知識的內容,使學生將自然與人文的知識有效地結合,形成統一的思想,從而樹立和諧的人文地理理念。這就要求語言安排要科學合理,它對于學生接受知識、掌握知識繼而建立合理的知識體系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二、教學語言生動化
使地理語言生動性有很多好的方法,這就要求教師要善于學習,平時注意收集些詩、詞、歌謠或自己編寫一些地理詩歌,在教學中針對學生的年齡特征加以引用,不僅能活躍課堂氣氛,而且有助于學生課本知識的記憶和理解,并能擴大知識面。
1.編歌謠。在講我國領土的四至時,問學生:我們的祖國輪廓像什么?“雄雞”,學生異口同聲。那么我們就用雞來代表祖國記“四至”。給出“歌謠”:(北)頭上頂著黑龍江,(南)腳踏曾母暗沙島,(東)嘴喝兩江匯合水,(西)帕米爾上擺擺尾。學生看了這個歌謠感到很有意思,都爭著抓緊背,很快就記住了原本枯燥乏味的內容。
2.音樂語言。如講五十六個民族時,可以由教師或是學生唱《愛我中華》,這樣既能活躍課堂氣氛又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熱情,并且使學生很快投入到新的教學內容上來。
3.利用詩句。如用“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這樣的句子來描述內蒙古草原的景象再形象不過了。不僅能體現草原景觀,而且給學生以想象的空間,同時也體現了學科之間的聯系性。
4.巧記數字。在地理教學中,有很多需要記憶的數字,如河流的長度,國家的面積、山峰的海拔高度等等,我在講非洲乞力馬扎羅山時這樣說:有一天我被困在乞力馬扎羅山上,我爸救我(5895米)。學生當時很吃驚,后來明白了一下子都笑了,也知道了乞力馬扎羅山的海拔高度。
三、教學語言生活化
知識來源于生活,也服務于生活,因此在地理教學中我們應該把這種理念灌輸給學生,使學生感受到學習的是有用的知識,而不是脫離實際的虛無縹緲的內容。所以要求我們在講授知識的時候不僅使用專業(yè)語言,有些還需要穿插生活中的語言。
1.運用諺語。諺語是人們對自然環(huán)境長期觀察實踐的智慧結晶,具有一定的哲理性和趣味性,在教學中運用諺語,可幫助學生深刻理解地理知識。例如,江南農諺:“清明谷雨兩相連,浸種耕種莫遲延。”……這些都是老百姓通過長期實踐總結出來的農業(yè)生產的規(guī)律。它體現了氣候對于農業(yè)生產的影響。
2.展示現象。為什么我們每天都看到太陽東升西落?為什么這次北京奧運會上長跑項目中,高原上的人拿金牌的居多?為什么有南甜北咸東辣西酸的說法?這些生活中的現象擺在學生面前向他們質疑,相信學生會對地理知識感興趣,因為這些問題都是我們生活中切切實實存在的,學生希望能有一個合理的解釋,從而揭開自己的謎團。
3.聯系實際。例如我在講地圖時,先問學生你們喜歡旅游嗎?學生的積極性一下調動起來,“那么你們到了一個陌生的地方,如何合理科學地安排行走路線和旅游景點呢?”繼而提出第二個問題。學生會說買地圖。“對于地圖我們是否會正確地使用呢?”提出第三個問題。此時很多學生有些疑惑。這時教師引出本節(jié)課內容。由于教師在新課之前運用了很多聯系實際并且是學生感興趣的話題,為以后的講解作了很好的鋪墊,因此學生的積極性被充分調動起來,同時也使學生帶著疑問和目的走進新課的學習中。
總之,語言教學是一門藝術,科學生動的語言對教學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以有效地提高地理課堂教學的質量。當然,教師教學語言藝術水平的提高絕非一朝一夕之功即能見效,因此,教師語言技能的修煉應該貫穿于教師的整個教,學生毫不松懈,唯有如此,才能形成教師獨特的教學語言藝術風格。(作者單位 陜西省楊凌區(qū)五泉中學)
責任編輯 楊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