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力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怎樣上好一堂語文課,已成為廣大師生普遍關注的問題,也是現代教育的需要。高質量的教育取決于高質量的教師。就這一問題,談談我在平時教學中的一些看法和做法:
一、預習。充分的課前預習是學好課文內容的基礎所在。農村任教幾年,最使我憂慮的是學生課前從不過問課文內容,字詞不過關,課文內容不清,課后習題不思,這樣一來,老師的講授自然成了“天書”!試想在不聞不問之下何以解得玄奧重重的天機。究其實質,乃學生課前不預習所致!其中,固然有教師是否嚴于督促之因,也不免有學生是否主動預習之過。至少,對課文內容梗概應有所了解吧!若能這樣,授課中就不會出現一問三不知,不問全不知的被動局面了。
二、備課。備好課是上好課的前提。這里的備課,并非單指備教學內容,更注重備學生。這就要求教師在潛心鉆研教材內容的基礎上,更應深入理解學生的個性特長與思維差異。俗話說:“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我們面對的幾十位學生,他們各有自己的長處和不足,他們的思維也存在著很大差異,對同一問題的認識,領會程度也有所不一,教師切忌一鞭子趕,一把尺子量,而應針對課文內容的難易程度與學生的能力差異,精心設計面向全體、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符合教材大綱,難易適中的問題,這才有可能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到課堂學習中去。而這一切,在一定程度上都取決于教師的備課深度。
三、導入。導語力求新穎,生動,有創意貼近學生生活,抓住學生的心。課前3~5分鐘的導語,若設置得法完全有可能調整學生課前不良心態,集中學生注意力,水到渠成地引入課文內容。在此,需要強調的是:導語設置切忌漫無目的,隨心所欲,一定要找準與課文內容的切入點,順理成章引導學生入文。
四、正課。這是教學中最關鍵的一環。教師應依據不同的教學內容,設計靈活多樣的教法與學法。總的來說就是要處理好教師主導與學生主體的關系,交給學生主動學習的權利。葉瀾教授曾說:“沒有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教育就可能蛻變為‘馴獸式’的活動。”若真成為“馴獸式”的活動,那又何談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在眾多教改呼聲中,教師與學生定位已發生根本性的變化:教學中,教師只是導向,服務者,學生才是學習知識的真正主人。教師要扮演好這一角色,除了要了如指掌教學內容,嫻熟駕馭教材外,還應練就扎實的教學基本功。具體做到“準、活、精、能”這四個字方針。
準:目的明確,重點突出,思想統一,杜絕知識性錯誤。
活:氣氛活躍,方法靈活,啟發教學,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
精:課堂教學聯系緊密,時間合理,語言精煉,富有啟發性和趣味性,不說無關的話。
能: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概括能力和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此外,還應最大限度地發揮教師的表情藝術與體態語言,力求感染,引起共鳴。當然,若能輔以風趣、幽默、飄逸、灑脫的教學風格則更顯完美。總之,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既要放得開,又要統得緊,讓學生在思考、討論、回答問題中得到鍛煉、有所提高,這是上好一堂課的關鍵所在。
五、作業。作業是教學效果的反饋,教師可據此檢查學生對教學內容的接受情況,因此作業布置就顯得尤為重要。不能只圖批改方便,而布置一些答案唯一的作業,而應注重作業的生活性、實踐性與創新性。如:與其讓學生抄“荒漠、戈壁、足球、老人、報紙、電視”這幾個詞,還不如讓學生用這幾個詞寫一段話或編一則故事。可見,在作業布置時,不能過于單一化,而應從多方面出發。這樣才能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其全面和諧發展。
實踐證明,要上好一堂實用、學生喜歡的語文課,還得認真鉆研,不斷反思,互相切磋。我認為,只要我們在平時的教學中處處留心,時時創新,今后的語文課堂定會異彩紛呈,常教常新,新課程的路也一定會越走越寬。(作者單位陜西省神木縣第五小學)責任編輯 丁洪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