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要重視從學生的生活實踐經驗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這要求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必須架起數學與生活的橋梁,不但要把生活引進課堂,而且要讓學生帶著數學走進生活,去理解生活中的數學,去體會數學的價值,提高解決生活問題的能力,促進學生的發展。而要達到《數學課程標準》的要求,關鍵在于教師的課堂引導和教學的生活化設計。
一、 將生活情景導入課堂教學
數學教材是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窗口和工具,在初中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變“教教材”為“用教材”,靈活處理教學內容,根據實際需要對原材料進行重組,“化簡”書本知識,開放課堂,把社會生活中的鮮活題材引入學習數學的大課堂,從而使課堂教學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營造良好的學習情感,使學生能積極主動、全身心地投入學習。
例如,我在教學“相似三角形”時,是這樣設計的:先展示兩幅形狀相同、大小不等的學校平面示意圖(比例尺為1:2)然后提問學生:它們有什么關系?形狀有什么特點?接下來在圖上標出A、B、C三點(A點表示教學樓,B點表示學生宿舍,C點表示食堂),提問:這兩個三角形有什么關系?形狀有什么特點?再引導學生聯想,對應的角與邊有什么關系。這樣很自然地得出對應角相等,對應邊成比例(比為1:2)等數學知識,從而揭示出相似三角形的定義。這樣,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從學生的已有數學知識出發,創設問題情境,從中引出學習的知識點,讓學生在數學學習中感受到數學知識的生活意義和價值,從而激發學生探究的熱情和動力。又如,在學習“三角形三邊關系”時,可提出如下問題:“三根木棒能組成一個三角形嗎?”大多數學生回答是肯定的。這時,我再拿出事先準備好的一些長短不一的木棒,讓學生自己動手實驗,通過學生親自動手實驗,發現并不是任意三條線段都能組成三角形,從而自然地提出問題:“三條線段需滿足什么條件才能組成三角形?”這樣就激發了學生強烈的認知欲望和探究意識。
二、 讓數學練習題貼近學生生活
數學作業與練習的設計應從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出發,切入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使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從周圍熟悉的事物中學習和理解數學,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感受到數學的作用,從而對數學產生親切感,使他們更多地關注數學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例如《教學一次函數》,在學生學會待定系數法求一次函數解析式后,教師應選取具體實例,使學生體會函數能反映實際事物的變化規律這一道理。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運用統計與概率的知識討論下面的問題:有一則廣告稱“有75%的人使用本公司的產品”。你聽了這則廣告有什么想法?這類緊密聯系學生生活實際的數學問題能有效地激發學生參與探索的意識。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學生的綜合素質也能得到提高。
三、 引導學生將數學知識用于實際
當學生學習了數學知識后,教師應該及時帶領學生走進生活,嘗試用所學的知識分析解釋日常生活中的數學現象,解決日常生活中的數學問題,使學生更深刻地體會到數學巨大的應用價值和魅力,從而逐步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和能力。我在一次家訪中得知班上一名學生家長是下崗職工。他準備在學校所在地區開小超市,但是由于沒有開店經驗,他對進貨常識可謂是一竅不通。如何幫助他進貨,既是幫助該同學和家長的有益舉措,同時也是給學生一次應運數學知識參與社會活動的很好嘗試。所以我決定讓學生調查本地區居民消費情況。但是,怎樣操作、如何確定調查內容、如何取得數據等問題還需解決,所以,我把決定權留給學生。學生討論后確定了記錄的內容和步驟——記錄地點:每位學生就近的超市或商店;記錄品種:居民日用品;記錄時間:一個星期;記錄項目:日常用品的名稱、價格、銷量。然后,我根據收集得到的數據,引導學生運用統計知識建立統計圖、統計表,進行數據分析,把結論提供給該下崗工人,從而避免其進貨的盲目性。一段時間后,反饋的信息證實了當初的結論。學生興奮地說:“數學知識可真有用,學數學、用數學并不是那么難啊!”看來,同學們體會到了應用數學的甜頭。
數學教學應該與生活緊密聯系起來,體現數學來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引導學生把數學知識運用到學生的生活實際中,使學生充分認識到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是解決生活問題的基本工具,進而達到數學生活化的目的。
(作者單位 甘肅省通渭縣隴陽中學)
責任編輯 楊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