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我們把智力因素(觀察力、記憶力、思維力、想象力、注意力等認知方面的能力)以外的一切心理因素都稱為非智力因素。狹義的非智力因素主要指人的情感、意志及個性等方面的因素,即動機、興趣、情感、意志與個性等因素。
在人的學習與生活中,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是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智力因素在活動中主要承擔認知功能,非智力因素在活動中主要起動力的作用。心理學家根據我國超常兒童成長發展研究發現,影響這些兒童智力發展的非智力因素主要有:(1)求知欲;(2)理想與抱負;(3)意志的堅持性;(4)興趣;(5)情緒的穩定性;(6)獨立性;(7)好勝心;(8)自我意識。在對一些成就突出,而智力并不十分優秀的名人研究中發現,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尤其重要。如我國著名數學家華羅庚自己曾說到他在讀小學時,因成績不好而未能拿到畢業證書,讀初一時,數學也是經補考才及格的,但是到了初二以后,他認識到自己的資質差,就更努力學習,別人學一小時,他就學兩小時,由此數學成績發生了根本的轉變。其實古今中外,如華羅庚這樣的例子是不勝枚舉的。正如愛因斯坦所歸納的公式:A=X+Y+Z(這里A代表成功,X代表艱苦勞動,Y代表正確的方法,Z代表少說廢話。)這一公式充分說明非智力因素在成就行為中的作用。
由此可見,要發展學生的智力水平也離不開非智力因素的培養,那如何培養孩子的非智力因素呢?
當今,面對新世紀對高素質人才的需求,培養創新型人才已成為教育的重要使命,培養創新型人才除了要培養兒童的智力及創造力,還要注重培養非智力因素方面的良好品質。
我認為首先要培養孩子的自信心。家長和老師無論在孩子成功或是失敗的時候,都要能看到他們的長處,相信他們的力量,讓他們擁有一種“我能行”的心態。對于那些失敗的,又比較膽小,畏縮的孩子,要鼓勵他們,讓他們“試一試”并要給予具體的指導,幫助他們獲得成功,增強他們的自信心。例如五年級小田同學學習成績不拔尖,但他天生一副好嗓子,朗誦起課文來聲情并茂,老師充分發揮他的特長,讓他擔任學校廣播站的播音員,他不僅發揮了特長,成績也提高了很多,從而增強了自信心。
其次,培養孩子的學習動機。培養孩子的學習動機,也就是進取心。學習動機是掌握知識、形成完善品格的重要條件,是直接推動學生進行學習活動的內部動力。根據孩子的特點與程度,正確地評估他們的成績,以鼓勵為主,讓孩子無論做什么都不甘落后,把事情做得又好又快,并不斷提出新要求,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學習動機。例如孩子喜歡漂亮的房子,可以因勢利導,要他們學好數學、美術等,將來成為建筑師。總之,可以利用一切具體的人和事物及時教育孩子主動、認真地學習,逐步理解學習的社會意義。
第三,培養孩子的恒心與毅力。要指導孩子學會對自己的成功與失敗作正確的原因分析,特別是在失敗的時候,不要把責任都推到外部環境或他人身上,而是要反省自己的努力程度,反省自己的不足,使孩子養成在失敗面前不氣餒,在挫折面前不放棄,堅持達到自己目標的品質。從具體問題入手,例如:當孩子在學習上遇到困難時,不斷地給予他意志與情感的鼓勵,“我知道,這道題你一定能夠做出來”、“不要怕,只要認真思考,就能答對這道題”、“祝賀你”等等,讓孩子從親身的意志行為中嘗到快樂。家長還可根據孩子特點,有意地設置一些困難,例如讓他“跳一跳摘果子”,激發他盡力跳起,從而培養戰勝困難的毅力。
第四,培養孩子的合作精神及社交能力。現在社會正處于信息時代,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社會變化異常迅速,任何人都不能自我封閉,沒有與他人溝通的能力就無法生存,當代科技的發展使得知識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綜合,單憑一人的智慧,將是一事無成。因此合作精神、交往能力就十分重要,這種精神和能力需要從小培養,要注意培養孩子樂于交往的心態,善于交流的本領。在與同學交往中需誠實、有責任心,懂得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在合作中互相幫助,共同提高。
面對這樣不斷變化的世界,我們不僅要指導孩子學好功課,發展他們的智力,更重要的是要注意培養孩子的良好心理品質,進行多項素質教育,才能使孩子不斷提高學習效率,促進他們的全面發展,成為一個真正的現代人。(作者單位 陜西省渭南市大荔縣蘇村鄉三里小學)責任編輯楊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