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改革在我校已實行三年了,在英語教學中我感觸頗深。教育改革是科學的,其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激發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培養學生的互動探究能力。高中英語課程改革的主要目的是:建立新的教學理念,使課程設計的內容更具有時代性,基礎性與選擇性,使其對不同地區與不同階段的英語教學更具有指導意義。在英語教學中教師可根據學生心理特點,學習基礎,運用實效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去學習,提高其英語素養,形成積極的情感態度。
根據高中生認知能力的發展與學業發展的需求,高中英語教學應該強調進一步發展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提高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特別要注重培養并提高學生用英語進行思維與表達的能力。培養學生基本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樹立其積極的情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為自己未來的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在新一輪教育改革的今天,教師正面對著一個新的課程環境,新的課程研究模式。在如此一個要求教師角色廣泛延伸的背景下,高中英語教師應該如何面對這種改革背景,全面提高自己的能力以適應新課改的要求呢?
首先,要迎接好新課程的挑戰,我們要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不斷探索鉆研提高自己的專業能力,使自己的知識更系統化;根據課程內容的時代性不斷更新知識結構,順應新課標要求。英語教師的備課內容應隨時間的變化而變化,根據不同的學情使自己的每一堂課更有新意,更能滿足學生的要求,達到實際的教學效果。
其次,教師要不斷進行反思。相信每位教師都想讓自己的課堂既精彩又具有實效性,但并非每節課都能達到預期的結果。這就要求教師要在課后不斷地反思,改進自己的教學方法。例如,我在講選修七第四單元Using language“Attributive clause”時,這是一節復習課,內容很多,很繁瑣但又非常重要,學生在高一學習此部分知識時就掌握得不牢固。根據此情況我把這節知識這樣設計:先復習定語從句的概念,分析關系代詞與關系副詞的各種用法,再講述其特殊情況。整節內容復習完了,學生卻依然模糊不清。課后我與有經驗的老師談了談,并分析自己的問題所在。很快,我就找出了很有效的辦法,畢竟這是一節復習課,可以將各種要注意的知識點以改錯題的形式給學生展現出來,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總結并加深對知識的記憶。在我所帶的班我重新做了實驗,學生激情很高,都積極主動地去發現問題并總結,他們自主探究的能力令我驚訝,原來學生的潛力比我想象的要大得多。新課程改革要求培養學生的互動探究能力在此就體現了。當然,收益的并非只有學生,我也從中體會到了課后反思的重要性。我認為,一旦養成了終身的自我評估習慣,教師更能發展自己并挖掘自己的潛力。
再次,盡量采用“任務型”的教學途徑,培養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依據課程的總體目標并結合教學內容,盡量設計貼近學生實際的教學活動,要以學生的生活經驗和興趣為出發點,內容和方式要盡量真實,吸引和組織他們積極參與。例如,在進行必修六第四單元“Globe Warming”時,恰巧那時“全球氣候大會”正在哥本哈根舉行,在講課之前我就要求學生去找有關全球變暖的資料,包括其原因和影響。我在課堂導入時就用新聞中的一些熱點話題導入,學生興趣很濃,在充分預習并思考的情況下,學生很輕松地完成了學習任務,而且就全球變暖問題提出了切合實際的建議。由此可見,任務型教學很有實效,學生通過思考、討論、交流和合作等方式,對所學知識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其自學能力與理解能力也得以提高。
新課程要求我們以知識為本的教學理念轉變為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學理念,教師應重新認識英語教學。以前的高中英語教學圍繞著高考這根指揮棒,目的是考出更好的成績,卻忽視了學生自身發展的重要性,忽略了語言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的重要作用。因此,教師要樹立新的學生觀,我們教師應該轉變角色,重新認識師生關系,把過去的以自我為中心轉化為以學生為課堂的主體,尊重學生的情感。同時,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對不同的學生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
總之,語言學習是終身學習的過程,教師應成為終身學習的榜樣。向學生展示自己的語言能力,讓他們努力效仿并超越自己,不斷提高自己的語言運用技能。(作者單位陜西省高陵縣第一中學)責任編輯 丁洪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