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紙作為我國傳統的民間藝術,不是一朝一夕出現的奇跡,這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它蘊涵的文化內涵折射出一個民族的精神。雖說在電子信息化社會的今天,藝術與生活趨于簡單統一化,但現在已有很多人類學家指出,文化的一元化會加大人類生存的危機。另外,傳統文化與現代化也并非完全對立,民俗文化形象載體之一的民間剪紙也應該存在并發展。要發展中國剪紙,我們必須找到它在當今社會中存在的價值與意義。
首先,中國民間剪紙不僅富有深厚的文化內涵,還有著裝飾審美意義。從古到今,無論何種用途的剪紙都有美化人們生活的作用。現代人無論觀念如何改變,對美的追求依然存在,那么剪紙可以作為一種藝術品來裝飾我們的居室、裝點我們的生活。其次,作為民族手工藝的剪紙,它主要體現了主體直接動手參與創作的事實。這種能力的培養,可以加強人們對當代藝術的體驗及審美情趣的培養。要發展我國的剪紙藝術,就應從小開始培養學生的興趣,可以從以下幾點去做:
第一,要加強對中小學傳統民間藝術的教育。當前,國家正在強調“美育”,中小學課本上也有剪紙教學,但是多為技法教學,應該向學生介紹它的產生原因,發展過程及以后的發展方向,讓學生從中體會到一種民族的、樸素的美。同時讓學生多欣賞優秀作品,以培養學生對剪紙的審美情趣。剪紙是以剪子、刀子為主要工具的一種美術活動。學生拿慣了筆的手,拿起剪刀來,是一種很新鮮的感覺,上課的興趣很高、原創的靈感會自然流露。用剪子剪,可以將筆描畫的線條變成直接明了的黑白條塊,不易陷入對自然的抄襲,能將復雜的思維概括化、明確化、單純化。在活動過程中,學生會自動發揮想象、提煉畫面,研究合理的剪刻技法,在剪刻中讓學生認識到“最合適的技法才是最好的方法”。
第二,要抓好中小學美術中的剪紙教學。現在普通學校一般不開設這一課程,原因之一是缺少這方面的專職教師,而民間藝人大多又沒有系統的理論知識。筆者認為可以進行“理論與技法相結合”的教學研究,這樣有利于培養出更多的剪紙藝術家和專職人才,從而使傳統剪紙藝術良性發展。原因之二是因為社會對剪紙的需求量少了,所以社會對這方面人才需求也不多,開設這一專業的學校自然不多。其實,剪紙作為一種傳統工藝,它完全可以成為一種獨立的裝飾藝術,以它獨特的審美情趣被人們重新接受和喜愛。
第三,傳統剪紙還要適應現代生活的變化。中國的傳統文化也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剪紙作品在風格技藝上變化較大,新的題材,技法的創作也會不斷地出現,這樣將會為剪紙藝術創造出一個更寬闊的生存空間,對剪紙藝術的創作與創新起到推動作用,而那些不失傳統血緣關系的新題材、新技法的新型剪紙,將會為剪紙藝術帶來新的生命力。
民間剪紙具備初級美育載體功效,開展民間剪紙教育活動,切近青少年審美教育,有助于青少年提高審美感受力和審美創造力。民間剪紙作為民間工藝美術品所具有的特性,表明民間剪紙適宜作為初級美育載體。
當今信息時代,知識爆炸,信息倍增,人們酷愛電腦技術,力圖更快更多地獲取信息,以取得更多更新的成果。同時,為適應新時代的需要,在培養教育后代的問題上,既要強化科技知識,也不可忽視人文素質教育和審美教育。李嵐清同志指出:美育不僅是人類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主要手段,也是實現人類自身美化,完善人格塑造的必要途徑。不論是基礎教育還是高等教育,都應高度重視美育,都應把全面提高學生素質作為主要目標。隨著審美教育的拓展,國內一些中小學和高校,在加強校園文化建設中,引入有特色的民族藝術教育項目,如安排一定時間讓學生從事民間剪紙練習,既動腦,又動手;既活躍氣氛、調整情緒、緩解緊張,又開發心智,激發想象,培養創新意識和動手能力,可謂“樂在其中”,“美在其中”。
利用民間剪紙開展青少年審美教育,有助于促進青少年的審美感受能力和審美創造能力的發展,有助于青少年的智力開發和身心健康,有助于青少年良好品性的形成。中國民間剪紙蘊含的民族審美特質,是審美功能和美育價值不應忽視,而應通過基礎教育課程的開發努力發掘和得到弘揚的。(作者單位 陜西省渭南市富平縣覓子小學)責任編輯楊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