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是思維活動的結果,又是思維的工具。學習知識和訓練思維既有區別,又有著密不可分的內在聯系,它是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同步進行的。數學教學的過程,應該是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過程,只要學生的思維靈活了、敏捷了,那么學生的知識也就豐富起來了。
一、從具體的感性認識入手,積極促進學生的思維
在數學基礎知識教學中,應加強形成概念、法則、定律等過程的教學,這也是對學生進行初步的邏輯思維能力培養的重要手段。然而,這方面的教學比較抽象,加之學生年齡小,生活經驗缺乏,抽象能力較差,學習時比較吃力。學生學習抽象的知識是在多次感性認識的基礎上產生飛躍,感知認識是學生理解知識的基礎,直觀是教學抽象的途徑和信息來源。我在教學時,注意由直觀到抽象,逐步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在教學“角”這部分知識時,為了使學生獲得關于角的正確概念,我首先引導學生觀察實物和模型:如三角板、五角星和張開的剪刀、扇子形成的角度等,從這些實物中抽象出角。接著,再通過實物演示,將兩根細木條的一端定在一起,旋轉其中一根,直觀地說明由一條射線繞著它的端點旋轉可以得到大小不同的角,并讓學生用準備好的學具親自動手演示,用運動的觀點闡明角的概念,并為引出平角、周角等概念作了準備。這樣的教學策略是為了進一步加深對新知識的理解,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引領其上升為理性認識。同時,也促進了學生的思維。
二、從新舊知識的聯系入手,積極發展學生的思維
數學知識有嚴密的邏輯系統。就學生的學習過程來說,某些知識是新知識的基礎,新知識又是舊知識的引申和發展,學生的認識活動也總是以已有的舊知識和經驗為前提,我每教一點新知識都盡可能復習有關的舊知識,充分利用自己已有的舊知識來搭橋鋪路,引導學生運用知識遷移規律,在獲取知識的過程中發展思維。如在教加減各部分的關系時,我先復習了加法中各部分的名稱,然后引導學生從25+45=70中得出:70—25=45,70—45=25。通過比較,可以看出兩個算式中的得數實際上分別是前一個算式中加數,通過觀察、比較,讓學生自己總結出求加數的公式。這樣,引導學生通過溫故知新將新知識納入原來的知識體統中,豐富了知識,開闊了視野,思維也得到了發展。
三、精心設計問題,引導學生思維
小學生的獨立性較差,他們不善于組織自己思維活動,往往是看到什么就想什么。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主要在教學過程通過教師示范、引導、指導、潛移默化地使學生獲得一些思維的方法,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精心設計問題,提出一些富有啟發性的問題,激發思維,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學生的思維能力只有在思維的活躍狀態中才能得到有效的發展。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根據教材重點和學生的實際提出深淺適度,具有思考性的問題,這樣,就將每位學生的思維活動都激活起來,通過正確的思維方法,掌握新的知識。
四、進行說理訓練,推進學生的思維
語言是思維的工具,是思維的外殼,加強數學課堂的語言訓練,特別是口頭說理訓練,是發展學生思維的好辦法。在學習“小數和復名數”這一章節時,由于小數與復名數相互改寫,需要綜合運用的知識較多,這些又恰恰是學生容易出錯的地方。怎樣突破難點,使學生掌握好這部分知識呢?我在課堂教學注重加強說理訓練。在做完例題后,啟發總結出小數與復名數相互改寫的方法,再讓學生根據方法講出做題的過程。通過這樣反復的說理訓練,收到了較好效果,既加深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又推動了思維能力的發展。
總之,我們在教學中,要牢記,課堂不但是教師的,更是學生的。不管采用何種教學方法,我們都要精心設計,巧妙引導,及時鼓勵,讓每個學生在課堂上滿懷信心地去探索、去發現、去創造、去表現,讓每個學生在參與的過程中體驗到學習的快樂,獲得心智的發展。這樣的教師才是高明的教師,這樣的學習才是有效的學習,這樣的課堂才是有生命力的課堂。只有這樣,小學數學教學目的,才不僅體現在傳授知識,讓學生學習、理解、掌握數學知識,更要注重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和良好的思維品質上來,這是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的根本所在。(作者單位陜西省神木縣第八小學)責任編輯楊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