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習是一種很好的學習習慣,初中新生面對繁多的學習內容,想預習但不知從何下手,因此單純強調預習的重要性,不如以作業的形式,明確學生需要完成的預習內容,循序漸進,增加難度和深度,讓學生自覺主動地領會學習內容,逐步提高自學能力。
第一步:讀讀認認,掃清障礙
初一新生需要全面適應中學的生活和學習,因此預習作業宜簡不宜繁。初一上學期期中考試前,以字詞自學、課文初讀為主。有小學的字詞學習能力作基礎,完成起來比較輕松。具體做法是:
①通讀一遍課文,自然段前標注序號;②畫出生字詞;③借助字典、課下注釋、工具書解決初讀時的疑難字詞;④課后讀一讀,寫一寫詞語注音、釋義。
完成在作業本上,以保證預習質量。隨后通過隨堂抽檢和簡單練習進行檢查和鞏固。
第二步:查查找找,深入了解
半學期后,可以增加預習內容和難度,包括以下三項:①查找作者生平資料。要點包括:生卒年月、籍貫、原名、文學地位、代表作品;②作品背景簡介;③摘抄文中你最喜歡的一段話,或簡要賞析你最喜歡的句、段。
完成在作業本上,以便檢查。可以借助網絡、工具書完成,也可同學互助。
第三步:圈點勾畫,自讀品味
經過一學期的課堂學習,學生掌握了基本的閱讀方法,具備了一定的閱讀理解能力,在此基礎上,第二學期開始,閱讀預習的任務增加了對文章內容的思考和理解。
為了切實取得預習的效果,同時不增加學生的課業負擔,每單元教學開始,可以專門抽出一節課,用來指導學生在課堂完成這部分自學內容。
①閱讀單元導讀,找出關鍵詞,明確本單元學習內容和學習要求。
②逐課預習。方法為,讀課后習題,然后帶著問題看課文,在文中圈點勾畫,思考尋找答案,標注疑難。
③課堂上沒有解決的疑難,課下通過同學間相互探討、查找資料等方法繼續完成,實在解決不了的,作為課堂教學時聽講和做筆記的重點。
課后檢查預習筆記,評出等級,及時給予表揚或提醒。
第四步:巧用教輔,質疑探究
現在各種教輔資料多如牛毛,課后習題及課堂教學的常規問題,幾乎都可以在書上找到答案,學生在教輔書上看到了答案,不管理解到什么程度,他們都會認為自己會了。有的提前把答案記在書上,上課時老師一提問,就站起來照著答案念,不重視課堂聽講,而且會認為老師在照本宣科,聽得興味索然。
對此強行禁止根本行不通。堵不如導,在預習的第四個階段,我就指導學生善用教輔書,培養質疑精神。
在預習時,在書上標記出不懂的內容,或對課文內容提出質疑。也可以參考教輔書,完成字詞學習、資料查找,甚至課后習題的解答,但是決不能照抄答案。要將答案整理為幾個要點,以關鍵詞或概括句的形式出現。鼓勵對答案提出質疑,或者就答案中的不懂之處提出問題。然后在課堂上提出對課文和答案的質疑,大家討論探究。這就給教師的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學生的問題超出了我們可以預設的范圍,要對教材和相關知識充分掌握,才能應對學生可能在課堂上提出來的問題。
但這恰好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他們興致勃勃地從字里行間尋找問題,探究根底,甚至有的問題在課上沒有統一意見,就將爭論延續到了課下。
這樣做不可避免地又會出現個別學生,過于糾纏細枝末節,提出無價值的問題。針對這種情況,在課堂上,可以先組織學生在小組內篩選問題,然后再在班上交流。課后還會評出最有價值問題和最佳提問者。平時在課堂教學中隨機對學生進行如何質疑的方法指導,引導學生不僅愛問,還要善問、會問。
如此四步,層層深入,經過初一年級兩個學期的訓練,學生課前通過預習完成的自學內容越來越多,自學能力日益增強,給課堂教學騰出了更大的空間,可以最大限度地擴充教學內容,增大課堂容量,向課外遷移延伸。同時,也為初二的閱讀教學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作者單位西安輔輪中學)
責任編輯 丁洪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