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教學工作中,學生厭學的現象可謂是屢見不鮮。面對這種現象多數老師在經過幾次努力之后,要么無可奈何,聽之任之,要么熟視無睹,眼不見心不煩。難道說厭學的學生真的就無可救藥了嗎?
1.家庭因素。
現代家庭中大多是獨生子女,安逸舒適的生活養成了他們的惰性。而學習本身就是一項十分辛苦的勞動,試問,他們哪里還能對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呢?而有的家庭父母忙于“搞經濟建設”,造成了家庭教育的“真空化”,致使孩子在課余時間沾染上了不良習氣。甚至在一些特殊家庭中,由于父母離異、下崗、殘疾、單親等原因,子女身心不能得到健康協調的發展。往往缺少正確的學習態度和學習興趣,最終厭學、棄學。
2.社會因素。
在市場經濟浪潮中,隨著拜金主義、功利主義的泛濫,學生恐怕人坐在教室里面,心可能還在“孔方兄”那里吧!如此怎么能夠談得上去努力學習呢?而影視文化的沖擊,網絡文化的負面影響,學生受到的負面影響遠大于正面作用。
3.學校因素。
雖然在新課改下“素質”、“人文”之類的口號滿天飛,但是圍繞“高考”、“中考”指揮棒的“應試教育”理念還“根深蒂固”。同時,有部分教師的素質與能力還有待于提高,主要存在教學藝術水平低下,教育方法簡單粗暴,這都直接或間接影響到學生的學習熱情。
面對這些,作為教育實施者,我們要針對不同原因采取不同方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一、使學生“思學”
志向是天才的幼苗,經過熱愛勞動的雙手培育,在肥田沃土中將成為粗壯的大樹。
1.讓學生明白學習的意義,樹立遠大理想。
在此過程中切忌空洞地說教,可以用身邊的典型人物或事件,為他們提供目視可見、耳聽可聞的榜樣和范例。還可以運用主題班會等形式引發他們對“為什么學習?”、“學習是為了誰?”等問題展開思考和討論,通過此類活動來奠定學生勤奮好學的基礎。
2.幫助制訂切實可行、具體合理的目標。
每個學生都有不同的學習基礎和個性特點,在制定目標時切忌搞“一刀切”。如果目標過高,將會使其喪失信心,一蹶不振;如果目標過低,也不能使他們體會到勝利的喜悅之情。所以某些學校的“低起點、小坡度”的階梯式引導方式在教學實踐中應當大力推廣。
3.掃除心理障礙,建立自信。
我們經常會發現:有的學生在潛意識中認為自己天生不是“學習的料”,因此放棄了學習,成績越低越是不想學習,形成了“成績差—厭學—成績更差”的惡性循環。
因此,要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自己,使他們明白:學習成績的好壞主要取決于后天的努力,只有堅定信心,持之以恒,自己才是學習的主人!
二、使學生“樂學”
1.更新理念、改進教法。
更新教育理念,即恢復“教育的人性化”,將學習視為“鮮活的個人”,使學生由被動接受向積極主動獲取過渡;改進教學方法,采用靈活多樣、生動活潑的教學方式(討論、表演、試驗、實踐、活動等),激發學生的參與意識,提高他們的學習熱情。
2.營造氛圍,潛移默化。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在一個學習氣氛濃郁、人際關系寬松和諧的環境中,個體的學習熱情就有可能會被充分調動起來。所以不可忽視班集體或學校(班風、校風)所發揮的積極熏陶作用。
3.積極的評價,適當的表揚。
“一般來說,表揚、鼓勵要比批評、指責更能有效地激勵學生”,因為前者能使學生產生成就感,后者則會挫傷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要充分肯定、及時表揚學生的每一個進步,對不足和錯誤也應當盡量不要公開,可以考慮用他們能夠接受的方式提出來,如個別談話、通過書信、字條進行交流等就是常用的基本方法。要想方設法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在不同方面盡可能產生成功的體驗和愉悅的情感。
4.減少過重課業負擔,使學生學得輕松。
學習的真諦在于掌握學習的根本方法,而不是一味地死記硬背。所以課業量一定要適當,由重數量向“少而精”方向發展,讓他們在積極思考中,快樂地跳躍著摘取知識的桃子!
三、使學生“會學”
1.掌握良好的學習方法。
要想體驗學習的樂趣,首先要掌握一套適合于自己的學習方法。
平時就要時時提醒學生:結合各人的特點不斷地摸索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如:根據自己的生物鐘規律,確定學習的方式;根據學習進度合理地調整各科的學習內容;根據自己記憶的特點,及時安排鞏固復習等等。
2.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良好的學習習慣是保證學習熱情的必要條件和基礎。如在學期初就要寫好學習計劃,學期末要好好總結;課前要預習;課堂要認真聽講、做好筆記;課后要及時復習等等。先從一個個具體的學習習慣培養起,最終使學生把學習由一種靠意志努力維持的活動轉化為自覺、自動的行為。
3.培養良好的智力因素,提高學習品質。
智力水平是學習好壞的關鍵,任何學習過程都依賴于相關因素的參與。
例如:在課外可以開展講故事、開辯論會、猜謎語等活動,并且結合課堂的概括、復述等訓練方式來進行思維力的培養。
總之,我們要牢牢把握新課程改革的時機,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用熱情去打開學生的心靈之鎖,相信他們一定會走出厭學的陰霾,去努力攀登知識的高峰!(作者單位 陜西省安康市漢濱區關廟中學)責任編輯楊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