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求知的起點,是推動學生學習的一種最實際的內部動力。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創設各種情境,營造愉悅的氣氛來感染學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一、聯系生活實際,培養數學學習興趣
在教學中,只有將所學知識與生活實踐聯系起來,學生才會體會到學習知識的意義,體會到數學學習的應用價值,才能喚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例如,在教學“三角形的特征”時,教師可以問學生:“把一個木棍釘在椅子的什么地方,才能使椅子不再扭動?”學生們聽了會十分活躍,積極思考。最后,可能會出現三種釘法:橫著釘、豎著釘、斜著釘。教師可以拿出椅子模型,試驗幾種釘法,向學生說明斜著釘較好。這樣,就達到了學以致用的目的。又如,講小數乘法時,教師可以問學生:“1千克大椒3元,買4千克大椒要花多少錢”?學生能很快解出來。教師又問:“如果1千克大椒2.5元,買3.5千克大椒花多少錢呢?”這樣,學生體會到學習小數乘法的意義,就會以極大的熱情投入到小數乘法的學習中去。
二、創設問題情境,激發數學學習興趣
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質疑,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再積極地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有疑問,就有新的發現、新的收獲,以此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產生強烈的求知欲。例如:教學“比較分數大小”時,讓學生比較■和■的大小,大多數學生都用先通分再比較的方法,這時引導學生思考:這是唯一的方法嗎?結果學生探究出好幾種不同的方法,如把分數化成小數比較。疑問迫使學生發揮想象,展開多方面思考,學會解決問題的方法,這樣的體驗滿足了學生的探究欲望,使學生樂于探究。
又如教學“年、月、日”一課時,老師說:“今天讓你們自學課本,然后說說你懂得了年、月、日的哪些知識,有什么問題要問?”學生充分自學后,鼓勵學生說說發現的問題。有的問:“為什么一年有12個月?”“為什么閏年比平年多一天?”“怎么計算一年的天數?”對此,教師不急于直接告知他們答案,而抓住重點知識講解,再讓他們討論、計算、釋疑。讓全班學生都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過程,學生的自學能力,思維能力均得到了訓練。
三、積極動手操作,促進數學學習興趣
以往的數學課堂教學過程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很少讓學生親自動手實踐。而新課程讓學生親自動手,實踐操作,以動作、實物、圖像、實驗等為支柱,調動其手、眼、口、腦等多種感官參與教學活動,把抽象的數學概念形象化,復雜的問題簡單化。如教學“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課前可讓學生準備兩張同樣大小的平行四邊形紙片,課上讓學生把其中一張沿著任意一條高將平行四邊形剪拼成已學過的圖形(長方形)。接著,引導學生觀察、測量、比較:①剪拼后的長方形與原來的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有什么關系?②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與剪拼成的長方形的長和寬有什么關系?③你能根據長方形的面積公式推導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嗎?通過這樣的操作活動,使得每一個學生都能在親身實踐中探索得出如下公式:S平行四邊形=底×高。
教學實踐證明,要想讓每一個學生都能“想學—會學—學會”,興趣是優化課堂教學的一條“捷徑”,也是教改之路上一個永恒不變的追求目標。(作者單位 陜西省白水縣北井頭鄉小學中心校)責任編輯 楊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