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能否自覺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成為教學活動的一個難點。要解決這一難題,在教學活動中首先要誘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沒有興趣的學習,無異于一種苦役:沒有興趣的地方,就沒有智慧和靈感”。入迷才能叩開思維的大門,智力和能力才能得到發展。作為教師,要善于誘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1.以生動的實例,描述枯燥的概念,使比較抽象的內容變得通俗形象。
數學知識原本就比較抽象,不像語文具有描述性,美術具有的直觀性,體育具有的身體參與性。各種概念的描述既枯燥又無味,要使抽象的內容變得具體、易懂,就得從生活中挖掘素材,在日常生活中發現數學知識,利用數學知識,來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
例如:“角的認識”這一課,“角是一個端點引發的兩條射線”,這個概念的描述不易理解,非常抽象。在教學時可作如下描述:盛夏,酷暑炎熱,人們都習慣在樹下納涼,小朋友們在樹下玩耍。瞧,老師來了。師擺臂作走路狀,并掛出示意圖:手臂與身體成一個角。有的小朋友在蕩秋千,出示蕩秋千圖。這時老師立即一轉,進入話題,老師說:“手臂這一擺,秋千這一蕩,就是一個數學概念。”這時,學生興趣正濃,一定會想:擺臂、蕩秋千怎么會同數學概念連在一起呢?此時此刻,思維的火花不點自燃。
2.提出矛盾的問題,引起學生的疑惑。
有矛盾才會有進步,尋求解決矛盾的方法就是對知識掌握情況的檢驗。學生必然會尋找集結所在,這時就有了對知識的運用。學生產生疑惑,探求真理的愿望,也是激發學習興趣的手段之一。
例如,在講“較復雜的求平均數的方法”時,教師出示這樣一道題:某水果店運來600個西瓜,300個大的,300個小的。小組長對售貨員小張說:大的一元2個,小的一元3個,結果可以賣250元。第二次又運來同樣數量的大小西瓜,價錢也沒變,小張想:何必分開賣,不如不許挑,平均每元錢可以買兩個半,每個4角錢。賣完瓜后一算,只賣了240元,這是怎么回事呢?為何第二次比第一次少賣10元呢?
學生思維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了,通過討論分析,不難知道:兩個西瓜價錢的平均數和每元錢買的西瓜并不是一回事。
3.激發求知欲。
學生的學習要有對知識的渴求,也就是求知欲。有了求知欲,對學習的興趣也就油然而生。學生對新知識的渴求,想對未知事物的了解,是激發學習興趣的一個契點。
如講授“圓的周長計算”時,教師帶著系著線的乒乓球進入教室。向學生提問:系住乒乓球的線都可以量出來,要使系住乒乓球的線都距球表面1米遠,此線需多長?進而又問:假設我們用繩子繞地球一圈,現在把這條繩子都距地球1米遠,繩子增加多少?
學生紛紛估計,有的說是一千米,有的說是一萬米,有的說是一百米,答案形形色色,這時教師說:大家說的都不對,增加的長度比10米還短呢!在學生一雙雙驚異的眼光中,教師指出要是學習了圓周長的計算后,就可以很快算出結果。這樣可大大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從而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4.學會方法,也是學習興趣提高的關鍵所在。
學生要善于思考,必須重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學習,沒有扎實的雙基,思維能力是得不到提高的。數學概念、定理是推理論證和運算的基礎,準確地理解概念、定理是學好數學的前提。在教學過程中要提高學生觀察分析、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認識能力。
在例題課中要把解(證)題思路的發現過程作為重要的教學環節。不僅要學生知道該怎樣做,還要讓學生知道為什么要這樣做,是什么促使你這樣做,這樣想的。這個發現過程可由教師引導學生完成,或由教師講出自己的尋找過程。
在數學練習中,要認真審題,細致觀察,對解題起關鍵作用的隱含條件要有挖掘的能力。學會從條件到結論,或從結論到條件的正逆兩種分析方法。對一個數學題,首先要能判斷它是屬于哪個范圍的題目,涉及到哪些概念、定理、或計算公式。在解(證)題過程中盡量要學會數學語言,數學符號的運用。
初中數學研究對象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是研究數量關系的,另一類是研究空間形式的,即“代數”、“幾何”。要使同學們熟練地掌握一些重要的數學方法,主要有配方法、換元法、待定系數法、綜合法、分析法及反證法等。在復習時也要精選一些有代表性、鞏固性和靈活性的習題,從各種不同角度,尋求不同的解法,進行“一題多解”的訓練,還可改變條件進行“一題多變”和“多題一解”的訓練。這是綜合運用數學知識和方法提高解題能力的重要措施。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要使學生思維活躍,最根本的一條,就是要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教師要善于啟發、引導、點撥、解疑,使學生在參與學習和討論的過程中既掌握了知識,又得到了鍛煉。(作者單位 陜西省神木縣第八中學)責任編輯楊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