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教育工作者,特別是普通的農村教師來說,我們應如何指引學生去正確面對紛紜繁雜而又豐富多彩的閱讀世界,博覽群書,開闊視野,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不斷提升學生的整體綜合素質,以淵博的知識去適應和面對未來社會的需要和挑戰呢?
1.認識到課外閱讀的重要性
首先要讓學生,特別是家長,從思想上認識到課外閱讀的重要性。課外閱讀是學生主體作用能夠得到充分發揮的一種教學手段,是實現教育教學從教到不教的重要環節,是實現學生自我教育的良好途徑,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一旦養成,濃厚的閱讀興趣一旦形成,對于培養學生的思維、思想所帶來的效應遠遠不是我們單純的語文教學所能達到的。它既有利于鞏固、擴大課堂教學成果,發展和提高口頭、書面語言的理解和表達能力;還有利于學生積累知識,收集信息,開闊眼界,豐富、規范語言,在廣收博采中汲取養分;更能使學生的情感受到熏陶,意志品格得到培養,審美情趣得到陶冶,從而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可見,課外閱讀作為一種大語文教育觀有著深遠的意義。
2.激發課外閱讀的興趣
(1)加強指導,培養興趣
無意注意是小學生的主要特征。它既是教學活動的重要課題,也是搞好課外閱讀的主要課題。由于小學生的年齡、心理、閱歷等實際情況,獨立閱讀常常會遇到不少困難,這會給閱讀興趣帶來負面影響。學生只有知道了讀什么書,掌握了讀書方法,消除了閱讀障礙,才能對課外閱讀有興趣。除了教師推薦一些好書外,也允許小學生自主選擇一些優秀的書來讀,還教給學生讀書的方法來引起學生注意,用輔導講座啟發學生讀書的直接興趣。
(2)“課本”導趣
學生閱讀得最多的就是課本,而課本的有些內容是從名著名篇中選出來的。學完一個作家所寫的某篇文章,向學生推薦這位作家所寫的有關書籍,也可以達到加深認識,擴大閱讀面,誘導學生的閱讀興趣的目的。這種閱讀活動是“課文”的補充和拓展,是與課內的教學緊密結合在一起的。由于有了“課本”這個引子,很容易誘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有人曾把拘泥于課堂教學的做法比喻成“課內的芝麻弄成西瓜,課外的西瓜一個沒有抓”。課內與課外閱讀之間是相互補充的,教師應大膽引導學生拋開“芝麻”,去摸摸更誘人的“西瓜”,拓寬學習和閱讀的范圍。這樣學生才能受益無窮,趣味無窮。
(3)故事引趣
有的小學生雖然不愿讀書,但卻愿聽故事,反而能從講者繪聲繪色的講述中了解情節,認識人物的個性,知道事物的善惡,對所聽的故事留下深刻的印象,對未講的故事或未講完的故事產生強烈的好奇心,會有再聽的欲望。教師可抓住學生的心理特點,引導學生自己去看書,教師可以推薦書目,然后開故事會,可由教師講故事,也可由學生來講。教師利用學生愿意聽故事,講故事的心理,因勢利導地把講故事的活動轉移到讀書上,從而達到使學生對閱讀間接生趣的目的。
3.教給課外閱讀的方法
閱讀方法一般包括精讀、略讀。精讀即抓住重點詞句,細細揣摩,較深入地理解文章的語言文字和思想內容;略讀即先看序言、提要、編輯大意和目錄,以了解全文的性質、內容和規模,再閱讀全文章節標題及段落首句和尾句,最后瀏覽全文,綜述大意。在課外閱讀中,學生常用的是略讀。根據閱讀目標的不同,我們又可以把略讀分為瀏覽式讀書法和篩選式讀書法。培養學生閱讀方法,我們要遵循課內帶課外,扶放相結合的原則,切忌拔苗助長。要讓學生掌握一般的閱讀順序,即先初讀,感知課文大意,然后精讀品析,最后評議摘錄。
4.創造課外閱讀的條件
首先,教師要指導學生課外閱讀。教師要適時組織學生介紹自己閱讀的好書、好文章和好的讀書方法;學生之間可交流讀書心得;教師可以把學生帶進閱覽室、圖書館,讓他們閱讀自己喜歡的書,感受書海之浩瀚,體驗讀書人的癡迷,使他們在濃厚的讀書氛圍中受到熏陶,從而形成與書交朋友的強烈愿望。
其次,學校要盡量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閱讀環境。學校可設立班級圖書角,應努力使學生手邊擁有他們感興趣,適合各種發展水平的閱讀資源。教師還要巧妙地運用教室的墻壁、公告欄和黑板來解釋班規,列舉作業,發布通知和信息,引導學生閱讀生活的內容。教師還要幫助家長,使孩子在家里擁有自己的圖書庫、小書桌,把書放在孩子隨時可以看得到、拿得著的地方。教師還要控制學生的作業量,保證學生有一定自由支配的時間,包括選擇書籍閱讀的時間。
總之,課外閱讀是我們人類一個全新的生活領域,更是人類發展的一種重要的精神資源和趨勢。我們的語文教育要追趕時代,就得超越課堂,帶領學生去開辟課外閱讀的廣闊天地。(作者單位西安市閻良區北屯街辦腰張小學)責任編輯 丁洪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