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地理是地理教學中的一個重點,也是地理教學中的難點,高中起始年級學生在學習區域地理時定位不了,對區域材料、圖形中的信息不能綜合利用、分析,對題干中的問題無從下手,導致答題亂編亂造。對此筆者在教學中幫助學生構建區域地理教學模式,引導學生自主學習,逐步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地理習慣,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引導學生確定區域位置,建立空間結構模式
1.確定區域與外界區域的相對位置。區域位置通過區域與相鄰地理事物的相對位置關系,來確定其位置,如,海洋、陸地、山脈、河流、經線、緯線、國家、城市等。教師在教學時要引導學生識記周邊的地理事物或經緯度,夯實基礎。
2.確定區域內的地理事物、地理現象的時空分布。在任何一個區域內都有許多相互聯系,相互滲透的地理事物或地理現象在特定的時間和空間形成一個整體,教師在教學時適時地為學生介紹有關地理事物或現象的符號,如圖例、等直線等,讓學生利用符號來識別、判斷、總結,如各類地形、高低起伏、主要的河流等的相對位置及經緯位置,這樣在區域內部把握地理事物和地理現象的時空分布模式,會建立相互對應的位置關系。
二、掌握區域的自然特征及成因
區域的自然特征是區域地理中一個重點和難點,教師在教學時讓學生在建立空間結構模式的同時引導學生學會總結自然特征,并分析具有這樣特征的原因,引導幫助學生逐步突破地理教學中的難點,為今后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奠定堅實的基礎。
1.引導學生分析地形地勢特征,主要讓學生通過分層設色地形圖,或等高線地形圖觀察地勢的高低起伏,地形類型的布局結構總結主要的地形特征,如地勢西高東低,以平原和丘陵為主等描述。利用地質作用分析其成因,地質作用主要有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內力作用的表現有地殼運動、巖漿活動、變質作用,近幾年對板塊構造圖考查較多,要讓學生掌握板塊邊界及板塊內部在力的作用下發生的變化及其形成的地貌。這樣在引導學生學習時逐步形成一種思維模式,在今后學習時有章可循。
2.引導學生分析氣候特征及成因,氣候特征的分析主要通過各類圖形來總結。在特定的時空范圍內的氣溫、降水的時空分布,高低、多少等特征。其成因,主要讓學生分析太陽輻射狀況,大體上緯度越高氣溫越低,緯度越低氣溫越高;大氣環流中的氣壓帶和風帶中的氣壓帶影響降水,高氣壓盛行下沉氣流降水少,低氣壓盛行上升氣流降水多,來自海洋的風由低緯度吹向高緯度溫暖濕潤,若被抬升會形成降水,來自陸地的風由高緯度吹向低緯度寒冷干燥。總之綜合概括該區域的氣溫和降水在特定的時間內具有的布局特點。
3.分析河流的水文特征、土壤、植被類型等。掌握區域的地形地貌和氣候特征,以便掌握區域的自然特征。如某一區域位于中緯度大陸西岸,地形平坦終年溫和多雨,其河流流量大,季節變化不大,航運價值高,里程長。土壤肥沃,植被茂密。
三、學會分析社會經濟特征
1.根據自然條件特征分析人口、城市等的分布狀況。在地形平坦,氣候溫和濕潤,水源充足的地區,適合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是人口和城市主要分布區。如若該區域在中緯度大陸的西岸,終年氣候溫和濕潤,地形平坦,河網密布,土壤肥沃是人類生存的理想場所,人口稠密,城市眾多。
2.分析農業生產。農業生產有區域性。主要是在不同的區域農作物生長所需的地形條件,光熱條件,水源土壤條件,社會需求,交通運輸,科學技術等條件的不同。位于美國中部的大平原上谷物農業具有優越的區域條件,如優越的自然條件,便利的交通條件,充足的水源,高度發達的工業,先進的科技等。
3.分析工業生產。工業生產要根據區域中的資源、人口、交通、科技、市場等有利的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條件來發揮優勢,協調解決其不良的條件,促進經濟和生態環境持續發展。如日本周邊臨海,有優良的港灣和廣闊的水域條件,交通運輸便利,科技發達,但自然資源短缺,因此發展進口—加工—出口型的經濟,使日本躋身于發達國家行列。
4.分析交通運輸區位條件。交通運輸業的發展能促進區域經濟的發展,而交通運輸的建設又要受到社會、經濟、技術和自然條件的制約。為此,在交通運輸的建設中要考慮區位條件,社會經濟的需要,技術條件的支撐,自然條件的限制。其布局一般在人口稠密,經濟技術條件較好的區域,克服自然條件的限制,建立交通運輸的點、線。
總之,這種區域地理學習模式的建立,逐步引導落實,能夠逐步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建立空間思維模式,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思維,教學效果好。(作者單位甘肅省華亭一中)
責任編輯 楊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