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學的過程,是“披文以入情”的過程,教師要善于撥動學生心靈的琴弦,當好課堂情感的“調度員”,點燃學生情感的火花,培養學生的情感能力。
一、創設情境,激發情感
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善于運用圖畫、影視、幻燈、攝影、語言描繪等手段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情感,使學生在心理上產生感受,情感上產生共鳴。語文教學是活生生的生命與生命之間的對話,學生是具有靈性的人,其靈魂所需要的不是被“塑造”,而是被“喚醒”、“激發”和“升華”。如教學《智取生辰綱》一文,可以播放雄渾豪放的《好漢歌》,讓學生感悟農民起義的聲勢浩大和為了正義事業赴湯蹈火,在所不辭的精神。《破陣子》中的“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可憐白發生。”可通過語言描繪學生看到一個空懷報國之志,卻壯志難酬的苦悶詞人的形象。這樣既讓學生的思想有了比照的對象,又使他們接受了情感的浸潤,激發了學習的熱情,提升了精神境界,陶冶了情操。
激發學生的情感,更需要引導學生通過對情境的喜怒哀樂探究到作者的心緒。歸有光的《項脊軒志》中寫道:“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亭亭而多情的枇杷樹,向人搖曳著無語的情愫,讓人體驗到生命更替、物在人亡的情懷。余光中的《鄉愁》中把愁比作一枚郵票,一張船票、一方墳墓、一彎海峽,學生在“一枚小小的郵票,一張窄窄的船票,一方矮矮的墳墓,一彎淺淺的海峽”的情境氛圍中,可以觸發對兩地離散,生死相依,家國分離情感的體驗,在充滿情調的課堂氛圍中,學生的學習熱情得以激發。
二、品味語言,豐富情感
品味語言是豐富學生情感的一個重要途徑。如《背影》中寫父親爬月臺的情形,不覺感動之情溢于胸中,我們會品味出作者寫本文有對當年行為至為痛心的追悔,有對老境頹唐的父親的痛惜,有對為人子卻不能使老父安享余年的自責;讀到柳宗元的《小石潭記》,想到景色優美的小石潭為什么深藏竹林人未知,如此清新,幽靜之景,而作者卻“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及記之而去?”直覺地感悟到風景的凄清正襯托作者仕途不達,因革新而遭貶謫的凄苦郁悶之情,景是美的,而情卻是苦的;再如王勃的《滕王閣序》中“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把深秋之景描繪得活脫生動、富有縱深感,把可意會而無法言傳的美,通過色彩鮮明,對比強烈的語言,極其簡潔地表現出來了。教師可啟發學生想象:作者面對如此美景抒發了什么感情?學生通過想象,融情于文,就可以體會出王勃借孤鶩表達了懷才不遇的孤寂悲涼之情,從而豐富了自己的情感。
三、讀中有悟,體驗情感
散文、詩詞的語言總是充滿情感的,當我們在教學中以教師的講解代替誦讀,讀書變成了講書,把一篇篇膾炙人口的美文和一首首聲韻和諧的詩歌講得“支離破碎”時,這就剝奪了學生由誦讀而體味作者情感的機會。因此,恢復朗讀,把優美的文字變成聲音,入情入境地讀,以達心與心的相通。如徐志摩的《再別康橋》,首尾的回環呼應使全詩在語言上產生了一種節奏的韻律,構成了一種蘊含豐富的意境。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語音、語氣、語調的處理上入手,確定語義停頓: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云彩。讓學生通過朗讀體會“輕輕的”是作輕音處理,領悟到作者不忍心打破母校的寧靜,與康橋依依惜別的無限留戀之情。又如歐陽修的《醉翁亭記》一文,可引導學生細細品讀,體會其文一唱三嘆的寫法,不僅會產生近似音樂旋律的韻律美而且對文章內涵的情感的感知更為淋漓盡致。尤其是太守與民同樂時,所體現的已不是山光水色得之于目的美感體驗,而是人們在山水天氣的熏陶之下“得人心”的怡然自得之情。此地,山前水傍、亭中路頭各色人等,全都樂趣洋溢。可見朗讀吟誦不僅可以使學生受到感染,吸收作品蘊含的情感之美與精神之美,而且能從他人的語言中汲取營養。
總之,語文課堂教學的意義不僅僅在于教給學生某些知識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它通過一篇篇凝聚著作家靈感,激情和思想的文字,潛移默化地影響一個人的情感、情趣和情操,而課堂正是通過師生思維的碰撞,情感的交融與互動,達到情感共鳴與回應的舞臺。(作者單位陜西省佳縣第一中學)責任編輯 丁洪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