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新課程改革是我國教育界實施的重大系統工程,從局部試點到全面實施,改革的成果已經初步顯現。然而,新課程和高考改革中也出現了一些弊端。筆者認為,高中新課程與高考改革有利有弊,為了變弊為利,下面筆者從兩方面淺談自己的看法。
一、新課程改革存在的問題
1.新課程的實施使學生課業負擔加重。
學習科目增多,高一年級共設14門課程,各科目教學內容也增加。這無疑加重了教師的教學負擔和學生的學習負擔,而且各科的課時嚴重不足。學校只能高密度安排各科目的教學時間,甚至加班加點地趕進度。
2.教學實踐活動難以落實。
因教學時間緊,對課內教學實踐活動,教師因怕影響教學任務的按時完成而很少進行,對課外實踐活動,教師無暇顧及或不能有效指導,學生也因學習任務繁重,不愿投入精力。
3.課程標準、教材、高考落差大。
《課程標準》是各種版本教材編寫的依據,也是教學的依據,還是高考命題的依據,各版本教材的編寫,雖然依據《課程標準》編寫,但仍有較大的彈性,而且遠不能滿足高考的需要。
4.新課程在某種程度上加劇了高中畢業生落榜——補習——考大學的惡性循環。
由于新課程各科教學內容多,而二本以上計劃招收人數基本穩定下來,應屆生參加高考的優勢明顯下降。為了考大學,應屆畢業生落榜后不得不進行補習,造成教育利用的不公平,加大了落榜——補習——考大學的惡性循環。
為了穩妥推進新課程實施,著力解決新課程實施過程中出現的種種問題,變弊為利,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幾方面尋找突破口。
1.適當降低高考難度,把學生從題海里解放出來。
改革高考應遵循新課程理念,首先改革高考試題的命制,高考試題應該以考查學生基礎知識為重點,面向生活、面向實際、面向學生的情感體驗,使學生體會到知識的實用性。綜合能力考查應作為考察方向,試題適當簡單化,當然試題要有區分度,要有適量難度系數較高的題目,這些題目應傾向于實踐、實驗、實際應用及探究性方面。學科主干知識應為必考內容,因為這是新老教材相通之處,也體現了繼承與擯棄的關系。這方面2008年山東文綜卷就做得較好,體現了新課程理念,試題也較全國卷簡單一些。其次,引入多元化的評價方式,打破高考成為選拔人才的唯一手段,使高考既充滿活力,又具有較強的客觀公正性,為國家選拔適合社會發展的合格人才。
2.加強教師實踐、實驗、探究方面能力的培訓。
目前,各地雖然利用暑期對教師進行培訓,但內容基本上是新課程理念及課程內容的培訓,且流于形式,操作性較差,針對性不強。高中教師大多是接受過傳統教育的,比較欠缺實踐、實驗、探究方面的能力。所以,加強教師實踐、實驗、探究方面的能力培訓,是新課程正常實施的保證之一。
3.因材施教、因材定位、分類推進。
近年來,各地高中普遍擴招,學生個體差異很大,為便于教學,可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學習水平,將學生分類編成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班級進行教學,并設定不同培育目標和教學目標。學習水平高的,面向高考,教學目標要適當定得高、泛、深;學習水平低的面向培養合格的高中畢業生,教學目標要定低一些,教學評價要求也應相應降低;對于特長生,應根據其特長另行編班、確定培養目標。這樣做,照顧了學習的個體差異,可以極大地提高不同層次不同類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所以因材施教、因材定位,分類推進,也應是普及高中教育、選拔多型人才與高中教育現狀平衡的途徑之一。
4.提升職業教育質量,分流高中教學壓力。
初中畢業生的讀書去向無非兩條路子,一是上高中,二是上中等職業技術學校。近年來,高中因擴招,加之,家長望子成龍的心態,成績優劣不顧,都擠向高中,卻不愿上職業技術學校,而目前中等職業技術學校的課程,難度較大,從初中分流出來的學生學習品質差。同時,職業教育實踐環節跟不上,不能為學習提供與專業對口的實踐操作機會。因此,培養出來的學生難免專業知識、實踐操作技能欠缺。所以,適應降低職業教育教材的難度也是職業技術教育改革的一個突破口,加強實習場所建設及強化實習力度更是職業技術教育成敗的關鍵。職業技術教育辦好了,高中教育的壓力就會減小。
新課程改革中出現的問題及矛盾,是在我國教育發展過程中出現的,需要社會各界協同努力,并在教育發展中去解決。(作者單位 陜西省咸陽市彬縣中學)責任編輯楊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