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
在物理課堂上,教師要善于結合實際,巧妙設置懸念性問題,將學生置身于“問題解決”中去,從而激發學生的好奇心。
如在這節課的開始,我首先給學生展示了一臺調光燈,并調節燈的旋鈕,問:你觀察到了什么?學生很容易答出,燈的亮度發生了變化。燈的亮度為什么會發生變化?根據前面的知識,同樣可以知道是由于電流發生的變化。可以用什么方法改變電路中的電流大小呢?請你嘗試利用課桌上的器材設計相關的實驗。
這樣設計,迅速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改變被動狀態,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精神和獨立思考的能力。
本節課的第二個實驗是探究影響導體電阻大小的因素,學生們很難憑空去想象,電阻的大小究竟與哪些因素有關。于是,我舉了一些生活中簡單易懂的例子。
如,(1)某人要從A地到B地,一條是泥濘的小路,一條是平坦的水泥路,哪一條路人走的時候受到的阻礙小?(平坦的水泥路)看來人所受到的阻力跟地面的組成材料有關。
(2)同樣是這個人從A地到B地,當地面都是水泥路面時,一條是直線到達,還有一條是要轉一大圈才能到達,同樣到達目的地,從哪一條路走起來比較輕松?(直線到達的比較輕松)說明其他條件相同時,人所受到的阻礙跟人所通過的距離的長短有關。
(3)電影散場了。,電影院的工作人員是打開大門,還是打開旁邊的小側門讓觀眾出去?(打開大門)為什么呢?(如果僅僅打開側門,很多人就會被阻在門口不能很快的出去,而打開大門人們很快地就能通過了。)從這個事例可以看出,人群通過門的快慢,與門的大小有關,也就是與門的橫截面積有關。橫截面積越大,人群越容易通過,也就是受到的阻礙越小。
利用這種富有趣味性的情境內容,巧妙地將學習目標任務置于實際生活,讓學生產生認知困惑,引起反思。
二、鼓勵學生自主探索與交流。有利于學生主動性的發展。
學生的學習要通過自身的探索活動,才能達到成效,而有效的物理學習過程,不能單純依賴模仿與記憶。 創造性教學表現為,教師單把知識的結構告訴學生,更要引導學生探究結論,幫助學生發現問題,探索規律,掌握方法,使學生形成自己對物理知識的理解和有效的學習策略。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應該讓學生經歷探索事物的變化規律的過程。
如,本節課的第一個實驗嘗試改變電路中的電流大小,從時間上考慮,應設計成演示實驗比較好,但從認知效果上考慮,設計成學生實驗較好,最后還是定為學生實驗。我認為,讓學生自己經歷觀察(物體接入電路時燈的亮度)、比較(不同物體接入燈的亮度不同)、歸納(可能具有的規律)的過程,比教師在講臺上做,最后告訴他們結論要好得多。
三、注重開放性的教學。提高主動性。
物理作為一門思維性很強的基礎學科,在培養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方面有其得天獨厚的條件,而開放題的教學,又可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性。所以,在開放題的教學中。選用的問題既要有一定的難度,又要被多數學生接受。
如:在做嘗試改變電路中的電流大小實驗時,可以從兩個方面去考慮:(1)改變電路中的電壓;(2)改變接人電路的電阻。在改變接人電路的電阻時,我提供給學生實驗器材,讓他們接入電路進行對比。讓學生通過實際操作和充分討論認識到,不同的方法得到的結果可能不一樣,進而組織學生深人討論,總結改變電路電流的方法。
這是一個開放題,其目的在于提高學生的發現問題、吸收信息,以及從取得的信息中總結規律的能力。
在教學工作中,我深刻體會到,物理課堂應讓學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只有將主動學習的理念落到實處,才能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