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卜最瀕危的貓科動物是什么?它不是老虎,也不是豹子,而是生活在西班牙的伊比利亞猞獅。曾經有專家預言:它在2011年就會滅絕。然而,最近西班牙傳來了好消息,又有一個新的伊比利亞猞猁的種群被發現了。至此,伊比利亞猞猁的種群數從2個增到了3個,情況略微好轉。這條消息的確讓人振奮,新種群有可能攙救這種瀕臨滅絕的動物。
臉如貓,身如豹
伊比利亞猞猁,又叫西班牙猞猁,它是國際公認的數量最少的中型貓科動物。過去,人們曾誤把伊比利亞猞猁歸入到“猞猁屬”里,但現在,它成了和“猞猁屬”以及“加拿大猞猁屬”并行的另一屬“伊比利亞猞猁屬”。在西班牙,人們還把伊比利亞猞猁稱為“Gato Morlles”,也就是野貓的意思。
與北部的歐亞猞猁親戚相比,伊比利亞猞猁身體更小。雄性伊比利亞猞猁個頭比雌性伊比利亞猞猁大,通常雄性伊比利猞猁肩寬70厘米,身長約1米,尾部有15厘米長,有1米高。成年雄性伊比利亞猞猁重達13千克。雌性則略輕略矮。
伊比利亞猞猁長得很漂亮,有個別名叫擬虎貓。它長腿短尾,臉龐上掛著一圈珠子似的毛發,耳朵豎起,耳后有一撮黑色長毛,皮毛珍貴。和印記暗淡的歐亞猞猁相比,它身上有著很明顯的斑點。亮灰色或亮棕黃色,不仔細看,伊比利亞猞猁更像豹。不過,它的臉部則比其他猞猁更像貓。
在過去,伊比利亞猞猁和華南虎一樣并不稀奇,它的活動領域遍布整個伊比利亞半島,在西班牙和葡萄牙都有它的蹤跡。但現在它的分布區卻縮小了很多。此前,只在安達盧西亞兩處地方發現了伊比利亞猞猁的繁衍跡象。伊比利亞猞猁喜歡形態迥異的棲息地,有著濃密的灌木叢,以及橡樹等多種樹木。
兇猛的獵手
伊比利亞猞猁是世界上最受滅絕威脅的貓科動物,也是歐洲最瀕臨滅絕的食肉動物。根據世界保育聯盟1990年的調查,伊比利亞猞猁可能會在2011年前絕種。一項2000年的調查發現,伊比利亞猞猁僅剩400只,到了2005年,這個數字就下降到100只左右。
一般而言,伊比利亞猞猁獵食小型哺乳動物,鳥類、小型爬蟲和兩棲動物都是它的食物,野兔則是它們的“主食”,占其食物總量的80%之多。它們是爬樹高手,白天在樹上睡覺,夜間出來覓食。雄性伊比利亞猞猁每天要吃一只野兔。而隨著西班牙野兔數量的減少,現在伊比利亞猞猁也不得不開始覓食幼鹿、狍子等其他動物。
伊比利亞猞猁有著“豹一樣的眼睛”,它們通??梢钥吹?5米之外的老鼠、300米之外的兔子和500米之外的狍子。它耳朵上的叢毛可以幫助它探測到各種聲音源,對聽力起到了關鍵的作用。而它爪子上又長又厚的毛則使它能夠靜悄悄地襲擊敵人。
極度瀕臨物種
近年來,伊比利亞猞猁這種渾身是圓斑的貓科動物本來已經走到了滅絕的懸崖邊,而最近的一項新的發現讓拯救的曙光重新照在它的身上。
這項新發現來自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并得到了當地政府的確認。WWF的工作人員在西班牙中部卡斯提爾-拉曼查自治區的一片私人領地里發現了伊比利亞猞猁新種群,該種群的確切數量和分布位置尚不明確,但應該是由成年猞猁和幼仔組成,而之前發現的其他兩個伊比利亞猞猁的種群則散布在西班牙南部風景美麗的安達盧西亞的偏遠地區。
雖然此前當地的報紙曾經報道過這種貓科動物的存在,也有人用照相機拍下過它的照片,但這次發現是由西班牙當地政府正式公布的。即使加上這次新發現的種群,伊比利亞猞猁目前一共只剩下100只到150只。國際保護聯盟將其列為“極度瀕臨滅絕”的物種,也就是說,伊比利亞猞猁在野外面臨著極高的滅絕風險。
事實上,有眾多的貓科物種中,僅有3個曾進入“極度瀕臨滅絕”這個分類。當時與伊比利亞猞猁同列一席的還有俄羅斯的遠東豹和日本的西表山貓。不過,后來動物分類學家們發現,這兩個物種其實不過是花貓和豹貓的亞種。這樣,伊比利亞猞猁就成了貓科動物中唯一的極度瀕臨物種。
建立新的保護基地
伊比利亞猞猁從不侵犯人類,可人們卻在它們的家同里修建療養區、別墅以及高爾夫球場,擠壓了它們生活的空間,趕走_『它們賴以生存的獵物。
1988年,科學家開始對伊比利亞猞猁進行人工繁殖,并在西班牙建立了繁殖中心,可直到現在都沒能繁殖出一只小猞猁,因為那里沒有雄猞猁。為此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經常為抓捕雄猞猁爭論不休。
保羅·菲拉若斯是西班牙一名專門研究伊比利亞猞猁的生態專家。他說正因為伊比利亞猞猁的基因和生態多樣性特征,所以它才成了首要的動物保護對象。他略顯遺憾地表示,“如果伊比利亞猞猁真的在不久的將來滅絕。那么它將是在劍齒虎之后,近1萬年來貓科動物中唯一的一個消失了的品種?!?/p>
與安達盧西亞地區已經發現的伊比利亞猞猁相比,卡斯提爾-拉曼查地區發現的伊比利亞猞猁顯得更為與世隔絕,它們的基因和此前發現的品種有些不同。這樣的基因多樣性對伊比利亞猞猁群的維護與擴大很有好處。
但是,棲息地處偏遠地區也會導致一個問題,因為種群相對比較與世隔絕,所以它們與其他物種之間的雜交就不那么多,這樣它們在種群內繁衍也相應更多。而本種群間的生育越多,下一代也相對更加脆弱,它們很可能有著出生缺陷,抗疾病能力更弱。如果它們體內有著其他種群的基因特征,則更能幫助它們幸存下來。而這就需要研究者幫助它們和不同種群之間進行雜交,增強伊比利亞猞猁的基因多樣性。
不過,也有專家認為,卡斯提爾一拉曼查地區發現的伊比利亞猞猁有可能只是生活在安達盧西亞地區最大的伊比利亞猞猁種群的一個延伸。很有可能一些個體從安達盧西亞地區來到了卡斯提爾-拉曼查,并在那兒定居下來,繁衍后代。即使這樣,從保護的意義而言,新種群的發現也是值得高興的。
動物保護者們一直都希望安達盧西亞當地政府能關閉一條貫穿唐納納國家公園的高速公路。這個公園是伊比利亞猞猁種群的家園,而每年都有好幾只伊比利亞猞猁在公路上被撞死。
此外,伊比利亞猞猁的首要獵物兔子也因狩獵和疾病的原因,在過去50年間減少了80%。大壩建設和農業發展也同樣是威脅其生存的敵人。不過,這樣的建議一直都沒有得到肯定的答復。
現在,也許卡斯提爾一拉曼查自治區會成為更容易保護的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