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
楊 明
又到鳳凰花開的時候,不經意間想起了某些被遺忘的曾經。
來到曾經屬于我們的院子,此時的院子已不再熱鬧,荒涼的院子,輪回的時光,偶爾的邂逅,刻骨銘心的溫暖,朋友,你們是否仍記得我們在這里嬉戲玩耍、高談闊論?而今,我們卻各奔四方。
雨紛紛,情切切,意濃濃,思緒如綿。曾幾何時,有了你們的陪伴,我不再寂寞;曾幾何時,有了你們的歡笑,我不再憂郁……博文,你曾告訴我人各有志,每個人都要為自己而奮斗,而我們,也終將分開。
昔日的小槐樹已長成參天大樹,時光在指間流過,不著痕跡。感覺那逝去的光陰,如同一張放舊了的唱片,已暗淡得找不出往昔,無論怎樣的從容,仍然無法讓自己徹底忘記。
也許,我真的是太沉迷了,總是會忍不住一再想起,往昔于我,其實是一張陳舊不堪的畫卷,有時很想把那一切作為歷史塵封;如果可以,很想把曾經當一場夢,可事實卻不容逃避。一朝一夕間,紅顏老去,若是停止敲響這晨的鐘,暮的鼓,是否春夏就不再轉換,秋冬就不再交替了?
總在剎那間感慨,繁華如夢,人生一世,草木一秋,對于你們,其實都一樣匆匆。那些曾經絢爛的曾經,總在我們不經意間就飛揚了,此刻想起的,不過是昨日黃花,過盡千帆皆不是,那些悵惘總是迷惑當初,此時憶起不過是斜暉脈脈水悠悠。
五百年的凄涼回眸,換來的不過是一次轉瞬即逝的擦身而過,沒有長亭,更沒有短亭,與日俱增沒有可執手相看淚眼的遠行的人。這一刻,依樹而立的人,轉側身體,看著裳上的金絲線,反射著陽光,發出細碎的光芒。于是用意念虛構一個畫面,屬于他們的曾經,然后,離去。
院子終會破舊,友人終會離散,最后的一次淚水纏綿深情回眸,然后,離開這屬于我和他們的曾經,不再歸來,一切皆逝去,那曾經……
人性的光輝源于愛
劉 蕓
愛心是美德的種子,是一種充滿人情味的社會溫情。是對他人的同情、關注和給予,是人的德行、良知和教養的體現,是社會穩定的人性基礎。
《三字經》里開篇就提到:“人之初,性本善。”南宋王應辟先生認為,人性最初是善良的,善行要靠善心指導。
所謂“善心”,是對任何生命都懂得珍惜和愛護,不會惡意傷害、蹂躪它們。在這種善心中,對生命自然會生出無限愛意。就像在5·12大地震后,成千上萬的中國人攜手共進。為災后重建盡了一份薄力,而這千千萬萬的薄力堆積成山,匯集成海,反映出來的是善念的力量。
著名作家王統照曾寫過一篇小說,題目叫做《一莢》,敘述了一個小偷在微中看到一個女犯人美好的、溫柔的一笑時,意識到自己的邪惡,進而悔過自新的故事。只要人有一顆溫柔、善良的愛心,他就會感受到人間生活的美好。而人性的美好也要用愛來點亮。用善良純潔的愛來挖掘。
而有些人本性的善良被一些外界因素淹沒了。私利往往蒙蔽愛心。現在礦難頻發,篇篇報道皆觸目驚心。往年的統計數據顯示,礦難中死去的礦工多達萬人。煤礦事故之所以頻發不斷,追根究底,在于經營者和地方政府扭曲了發展觀。漠視了人的寶貴生命,為了追求利潤指標,沒有足夠重視工人的安全。
他們一味地追求本身利益,沒有尊重他人的權利。于是毒奶粉出廠了,含砷超標的礦泉水上市了,人造假雞蛋上桌了……
要使人性的最本質閃光,就得心存善意,懂得感恩,心中充滿愛。常思奉獻,少講索取。
不管是孟子的性善論,還是荀子的性惡論,都不能絕對地道出人性本質,訴不盡人性光輝。但不論是性善論還是性惡論,它們都向我們證實了一個問題,善造就了人類。
愛是善存在的基礎。所以,愛能鑄就善,也能融化惡。當然,奉獻的境界高低皆源自愛心的深淺。就讓我們揣著愛心,點亮人性的光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