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略威懾力量就是戰略進攻兵力和戰略預警能力的總和”,這是曾任職北美防空司令部司令的一位美國將軍對戰略預警重要性的描述。
戰略預警的重要性
節日的夜晚,人們都沉浸在歡樂之中,突然,此起彼伏的防空襲警報聲響徹長空,“闖”入了人群。一陣騷亂之后,人們迅速地轉人了地下防空設施。同時,各主要戰略機場上,飛機疾速地飛離地面;導彈核潛艇緊急下潛;機動式多彈頭導彈也已隱去……總之,一切能“動”的戰略進攻性武器,都以驚人的速度從原來的位置消逝了。
半個小時之后,灼熱的閃光、猛獸般的沖擊波,使這些地方變成一片火海,房屋建筑被夷為平地。但是,大部分戰略進攻性武器,由于得到了及時的防空襲警報,并采取了“暫棲身”的方法,得以保存下來。
就在進攻一方的第一次襲擊之后,防御一方的各種戰略進攻性武器迅速恢復成為“出擊”狀態。一場報復戰即將開始……
這雖是想象中的一組鏡頭,但我們從中可以看到戰略預警在戰略防御中的重要作用。戰略預警的任務包括:及時發現來襲的導彈、判斷敵方的進攻規模、預報導彈的落點等,它為戰略武器的生存和迅速轉入戰略進攻狀態立下了“汗馬功勞”!另外從精神作用上講,如果一個國家的戰略預警能力很強,它將遏制對方,使其不敢輕舉妄動。
當然,最理想的防御手段應該是對戰略進攻性武器實施“攔截”,但是對洲際彈道導彈和部分軌道式轟炸武器等,目前尚沒有有效的積極防御手段,因此,只能采取消極防御措施——預警和攻擊判斷。
現代化的戰略預警網
隨著現代化戰略進攻性武器突防能力的不斷加強,戰略預警網必須趨于完善才能完成預警任務,而實際上這種完善是無止境的。那么,就目前來說,要到什么程度才“符合”要求呢?根據目前戰略進攻性武器的特點,戰略預警網必須具有全方位搜索監視、高速度的數據傳輸能力。為了說明這一個問題,我們可以“巡視”一下當今世界上首屈一指的自動化指揮系統和現代化戰略預警網。
深夜,淡淡的月光灑落在群山之中,周圍的一切像死去一樣沉寂。然而,在這群山之中巖石深處的一座地下建筑物內,卻是另一景象:燈火通明,人來人往,各種顏色的指示燈交替閃爍,大小不一的彩色顯示屏上不時地變換著各種數據圖形……這就是設在科羅拉多州夏延山的北美防空司令部指揮所。
這個龐大的地下設施面積達18000平方米,內設一套自動化指揮系統,與該系統“血肉”相聯的是“賽其”防空兵器指揮系統和備用攔截控制系統(后兩個系統分別設在其他地方),自動化指揮系統保障空情數據的搜集處理、積累和顯示,以及編制給有關部隊的指令。
目前,該系統共使用五臺霍尼韋爾6000系列計算機和一臺尤尼瓦克1106型計算機,為截擊空中目標所需的全部信息,在11秒鐘內即可處理完畢,并顯示在集體使用的屏幕上。
“賽其”系統的主要任務是負責保障對各防空區的防空兵器實施指揮。備用攔截控制系統是作為“賽其”的備用系統而設置的,一旦“賽其”系統失掉指揮能力時,接替其工作。此外還有其他一些自動化指揮系統協同工作。整個指揮所是一個高度集中的指揮控制系統,負責指揮北美大陸所有反導(對導彈的防御),防天(對航天兵器的防御)和防空(對飛機的防御)方面的作戰活動。
北美防空司令部指揮系統盡管能“神機妙算”、“用兵如神”,如果沒有一個完整的預警系統為之提供各種情報信息,那么也只能搞“無米之炊”。因此,美國除了上述的防空指揮系統外,還有一個龐大的戰略預警網。該預警網共動用了預警衛星三顆,其中一顆在東半球上空。另外兩顆在西半球上空;各種雷達站約120多個,分別組成遠程預警線、近程警戒線、北方彈道導彈預警系統、潛地彈道導彈預警雷達網等。此外,還有空中預警與控制飛機。
這些設備擔負著對導彈、航天武器、超遠程轟炸機、導彈核潛艇的戰略預警任務。構成了一個全球性的搜索、監視、跟蹤和高數據率、快速反應的龐大預警網。但是美國并不滿足,還將準備在新世紀對整個防空指揮、預警系統進行改裝更新,以對付戰略進攻性武器日益造成的威脅。
戰略預警既然是一種潛在的戰略威懾力量,那么進攻一方必然要千方百計地削弱防御一方的戰略預警能力,以求減少這種威脅。
預警與反預警
預警時間的長短和虛警率的高低是戰略預警能力強弱的重要標志。提供的預警時間越長,虛警率越低,說明預警能力越強。那么預警能力的強弱與哪些因素有關呢?
首先,預警系統本身要過得硬,其次與戰略進攻性武器的飛行速度、高度、密度、射程、機動性以及欺騙能力有直接關系。速度越快、高度越低、密度越大、射程越遠、機動性越高及欺騙能力越強,戰略預警網所發揮的預警能力就越低。
根據這些特點,近幾十年來相繼研制出了射程為8000~12000公里、速度為每秒6~7.5公里、且有一定的機動欺騙能力的洲際彈道導彈;低軌道的部分軌道式轟炸武器;超低空進襲的巡航導彈以及隱蔽和機動性能良好的潛載彈道導彈等戰略進攻性武器。這些戰略進攻性武器的一個顯著特點是:普通的地面預警雷達對它們只能提供很短的預警時間,這對戰略預警系統來說是一個嚴峻的考驗。
首先,以洲際導彈為例,由于地面雷達受到視距的限制,使得超遠程相控陣地而雷達對高度為1000~1300公里的洲際彈道導彈的最大發現距離為5000公里左右,能提供15分鐘左右的預警時間;而對高度為150~200公里的部分軌道式轟炸武器發現距離只有1000公里左右,僅能提供兩分鐘左右的預警時間,顯然這點時間是不夠用的。
為了克服視距的限制,使預警設備能夠發現任何高度的來襲目標(包括剛剛起飛的洲際導彈)。上個世紀60年代初,人們開始利用預警衛星來監視導彈的發射,它能夠提供較長的預警時間,無疑,在戰略警中,它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是預警衛星也有不少“短處”,一是衛星上的紅外傳感器容易受云層陽光反射和地面激光的干擾而發生虛警;二是隨著近幾年來反衛星技術日趨成熟,預警衛星的生存能力也將成為問題。因此,預警系統必須尋求新的出路來預警導彈的發射。于是超視距雷達重新得到了人們的重視。
超視距雷達為什么有如此特殊的本領呢?超視距雷達使用的頻率較低,一般在2—60兆赫之間,當這種頻率的無線電波碰到電離層時,即被反射回地面,這一次反射就能使超視距雷達的探測距離不受地球曲率限制,而達到5000公里左右,如經電離層兩次反射,即可探測到8000公里處的目標。
超視距雷達按照電離層反射電磁波的方法,可分為兩種基本類型:前向散射型和后向散射型。前向散射超視距雷達的發射機和接收機分設在相距很遠的兩地。發射機天線產生的窄波束經電離層地面幾次“彈跳”后對被監視區形成了一個電磁波“屏障”。“屏障”內只要有導彈發射,其尾部噴出的熾熱氣流就會擾動電離層,從而使接收端的信號發生異常變化。由此即可判斷導彈是否發射。
這種雷達的優點是比較簡單。但性能不好,一般只能指示目標的大致方向,而不能測定目標的距離及其他參數。
后向散射超視距雷達的發射機和接收機設在同一地點。這種雷達發射的電磁波經電離層反射而遇到目標后,一部分電磁波被反射并沿發射路徑回到接收機,從而發現目標。它的主要特點是既能指示目標的方位,而且還能測出目標的距離。更重要的是它能發現剛剛發射的導彈。因此,特別適用于戰略預警。
“金無足赤”,超視距雷達當然也有不少弱點,如無法探測洲際彈道導彈在電離層上面的中段彈道、精度也不太高、還不能測定導彈的精確落點等。因此,必須將多種預警手段結合并用,對所得的情報數據進行互相印證,不斷改進設備的性能,并借助于電子計算機和數字技術,來提高信息的處理、鑒別及抗干擾能力,把預警系統的虛警率降到最低的限度。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完成預警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