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的瀘沽湖位于四川鹽源縣和云南寧蒗縣的交界處,方圓約40公里。由于這里風光奇美,同時,也由于居住在這一帶的四萬多摩梭人至今還保留著一些母系社會的古老風俗習慣。
好客的主人
摩梭人勤勞、樸實、熱情、善良,很講禮貌,而尤其好客。無論大人小孩,只要看見一個陌生人路過,都會用漢話熱情地向你招呼、問訊;不論在什么地方遇見摩梭人,你都可以同他攀談,而他也一定會禮貌而耐心地回答你的各種問話。進了他們的大門,不吃點、喝點什么就離開,那是絕對不行的。
客人一進正房,便會被熱情的主人請到“上火鋪”,尚未坐穩,一碗家家常備的“蘇尼瑪”酒(一種用麥子、稗子或苞谷釀制的飲料)便端來了,接著是精致的木盒或竹盒盛放的糌粑。繼而白瓜籽、麥面粑粑、煮雞蛋……源源不斷地遞到你的面前。
蘇尼瑪酒剛剛飲完,主人又端來一碗“咣當酒”。這是一種自制的燒酒,色清而昧淡。但對于一個不勝酒力的人,也足能使其醉倒了。曾聽人說,到摩梭人家里做客,燒酒可以隨意,但這一碗蘇尼瑪和咣當酒必須飲盡,不然便會被主人視為不禮貌。
摩梭人烹調速度極快。客人進屋才抓雞,待主客喝過蘇尼瑪和咣當酒,嗑一陣瓜籽,閑談一陣之后,熱騰騰的雞肉和摩梭人家有名的豬膘肉就上桌了。席間,男主人頻頻勸酒;席旁,女主人殷殷勸飯。
穿裙子禮與穿褲子禮
摩梭人家的孩子,年滿13歲,就要在大年初一這天舉行穿裙子或穿褲子禮。(近年來已逐漸改為7歲或9歲舉行了)儀式開始,先由請來的喇嘛念經。經念到一半時,給受禮的孩子焚香沐浴。為孩子沐浴穿戴的成年人,須與受禮的孩子的生辰、屬相相同(不論年歲大小),男孩子受禮請男的,女孩子受禮請女的。梳洗完畢后,到正房內穿戴。
穿戴前,將嶄新的衣服取出,在“上火鋪”焚香熏過。女孩子的穿戴儀式在“女柱”旁進行。穿衣裙時,女孩站在一塊二、三十斤重的豬板油上,意為母親能喂出這么大的豬,女兒也應該像母親一樣能干,甚至超過母親,成為操持家務的強手。
如果是男孩子,則在“男柱”旁進行。受禮的男孩站在豬膘頭上,旁邊還要放一斗苞谷,衣褲穿好后,左手持一根長約六尺的木棍(摩梭語為“叭底”),聽喇嘛把經念完。解放前,摩梭人為防御外族侵擾,男人們都隨身備有槍、劍。手持“叭底”受禮,意味著要繼承父輩事業,負起撐持門庭的重任。
穿戴的順序是從腳到頭。先穿鞋,后穿裙(或褲),再穿衣服,然后盤褡褡線等。
室內正在穿戴的時候,屋外鳴炮三響。向村人宣告,這家的某個孩子已成人了。
月米酒
摩梭人在婚姻形式上,有結婚和走婚兩種,而以走婚為多數。結婚類于漢族。所謂走婚,是配偶雙方各居母家,男的晚上到女家過夜,清早歸家。這種關系一般很固定、專一,而且是秘密來往。
月米酒是有了孩子后,在滿月這天舉行的一種隆重儀式。男女之間的夫妻關系此時才正式公開。
月米酒在女方家里舉行,但由男方主辦。事先,要置備一整條豬的膘肉、鮮肉,活羊一只,雞四只,雞蛋、白酒、蘇尼瑪酒等無數。還有給滿月孩子的酥油、糌粑等。
辦席的前一天,將這些東西送往女家。鮮豬肉裝在籃子里或裸放在馬背上,一路上熱熱鬧鬧,大張旗鼓。
辦席這天,同村的每戶人家都會受到邀請,而男方參加酒席的,只能是母親和母親的表親、弟兄。父親和親兄弟姊妹都不能參加。
散席后,男方準備回家時,女方要給男方來的親戚還禮。女的送褡褡線、金邊衣、裙子等。男的送禮帽、金邊衣、褲子等。一套兩套不等,視家境而定。
月米酒結束了,公開的夫妻生活便開始了。但男女雙方依然分居兩家。
別具一格的“木樏子”房
摩梭人的住房別具一格。
由于這里牲畜多,每家住房周圍都筑有一道一人多高的土墻。墻上以青楓或松枝覆蓋,其上再壓上一層泥沙,以保圍墻不因雨水沖刷而垮塌。在一些人口較多的村落里,圍墻毗連,巷道曲折蜿蜒,簡直如同一座迷宮,不經人帶領,是很難走進你所要拜訪的人家的。
穿過圍墻的巷道,便是一道雙扇大門。進了大門,布局類于漢族的四合院。上方位置的房屋,一般以土墻構筑,正面裝板壁,屋基高出其他地方60厘米左右。如家里有喇嘛,這間房便做經堂;沒有喇嘛的家庭,便作客房之用。右方的一排,全是木棵子房。
所謂木棵子,是將整段原木砍成方形或六面,從地面一根根壘砌起采直到屋頂。(屋頂大多蓋木瓦)這一排房子有樓,樓上做客房。摩梭人每家都備有幾間客房。客房,便是尚未找到配偶和已不再過偶居生活的男子晚間活動和休息的地方。定婚的男子,不去配偶家的晚上,也在自家的客房過夜。
左方便是主體建筑——正房。摩梭人建筑區別于其他民族的全部特征幾乎都集中在這里。這是一座極其寬敞的木棵子房,正方形,長、寬都在3.5米左右。
正房門的對面和左方,是一道接攏兩端墻底的呈角尺形的木臺。寬約一米、高約0.6米,即“上火鋪”。臺上覆以毛氈等物,白天作客人的座位。晚上,鋪開被蓋,便是眠床。
“上火鋪”的拐角處,是神柜的位置,柜內置神像、花束、凈水碗等物。從這拐角處的地面,又升起一個四方“火盆架”。不過這是一個放大了的“火盆架”,用厚實的木方做成,中間填以泥土,約1.5m2,高與火鋪相平。來了客人,便請在上火鋪坐下,在這里烤火、烹茶,飲蘇尼瑪酒。
正房的中線處,上下各立有一根粗直的柱頭。上方的一根粗些,下方的則細一些。這便是正房內的“女柱”和“男柱”了。上方略粗的一根是“女柱”,下方的一根是“男柱”。對這兩根柱頭,摩梭人特別重視。兩根柱頭必須是從同一棵樹取下,而且,在山上找好合適的大樹后,還得請喇嘛選定吉日才能砍伐。砍伐時,樹只能朝東方倒,如倒向其他方向,便認為不吉利而另選樹木。
這兩根柱頭雖然極粗直,在屋內占有顯赫的位置,其實并沒有承受多少力。這時,你才明白,它們只不過是一種象征罷了。
轉山和轉海子
每年農歷的七月二十五,摩梭人都要在矗立于瀘沽湖西岸的獅子山進行一次轉山活動。
這一天,村村寨寨一齊出動,人人身著節日盛裝,由喇嘛們率領,在山上舉行盛大的儀式,祭祀他們最崇拜的自然神——戛姆女神。儀式完畢后,各自在山上野餐、游玩,至夜方休。
每個月(公歷)的初五、十五、二十五,是摩梭人轉海子的日子。(也有轉山包的,但遠比轉海子的少)
瀘沽湖周長約40公里。轉海,就是從自己家門口出發,一天之內,繞行海子(瀘沽湖)一周。路途之遙不亞于一次長途拉練。轉海子的人,這天很早就起床梳洗,更換上鮮艷的民族服裝。吃過早飯,五點左右便帶上野餐的炊具和食物上路了。
轉海子的隊伍自由組合。有幾家一隊的,有一村一隊的,也有要好的青年男女們預先約好,結伴同行的。每走到一個海子邊的山包或喇嘛堆(由石頭壘砌而成,下圓上尖,狀如古代將士的頭盔),或一塊突出的巖石便停下來,由領頭的燒一堆松毛或杜鵑葉,撒幾把五谷雜糧,磕頭三下,默禱之后,掛上或用石頭壓上幾張“簸”(用紙或布拓印的經文,長約五寸、寬約四寸),又朝前走。
臨近總口子——竹地埡口時,轉海者都得在海子邊凈身(擦臉、洗手、濯足,梳理頭發)。到竹地埡口時,仍然是前面那一套儀式,不同的是松毛燒得多些,“簸”掛得多些,多磕一個頭(朝四方各磕一個)。儀式完畢,便在這里架石生火野炊,飯后略事休息,又繼續朝前走,繼續燒松毛、撒五谷、掛“簸”跪拜……回到家里,一般都是天黑了。
這種活動,由來已久。最先是家中有病人或不遂意的事,喇嘛念經無效時,便勸其轉海子或轉山,求神保佑,驅病消災。衍變到現在,盡管還保留著一些宗教形式和迷信色彩,但實際上已成為摩梭人普遍的郊游活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