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第安人是一個充滿神秘色彩的民族,在今天仍然固守著近乎原始的生活方式,過著簡樸的生活。亞馬遜流域是印第安人的繁衍棲息地之一。在近年來對于印第安人的起源研究中,有專家提出印第安人的祖先就是中國人,這種說法引起了很大爭議。
印第安人是黃種人,其祖先在亞洲大陸,這被多數人所認同。近代考古又發現,古代印第安文明與中國殷商文明有諸多相似之處,引起人們關注,有學者甚至認為印第安人是殷人后裔,是中國移民的后代。
印第安人到底來自何方?
現在的人類學家、歷史學家大多認為,美洲最早的居民是從其他地方遷移而來的。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四點:
一是“歐洲移民說”。此說認為印第安人的祖先是從歐洲大陸向北經冰島和格陵蘭島進人美洲的,也有人認為,歐洲人是通過橫渡大西洋到達美洲的。
二是“南太平洋島嶼說”。此說認為亞洲人經過南太平洋的島嶼,逐步移入美洲。當然,也有人認為,是本來就生活在太平洋群島上的波利尼西亞人通過南太平洋島嶼進入美洲的。
三是“非洲移民說”。此說認為非洲黑人,特別是努比亞人、馬里人,都有可能橫渡大西洋到達美洲。
四是“亞蒙人種說”。此說認為是蒙古人種的亞洲人,在4萬年和1.8萬年前,通過白令海峽結冰的“走廊”,從阿拉斯加進入美洲大陸的。
五是“華人說”。有學者認為印第安人是我國殷商時期華人的后裔。周滅殷商后,殷商殘余王族率領一支民眾從結冰的白令海峽遠遷而去。
第四種法影響很大,贊同者也最多。
王大有的“中華人種”證據
在以上第四種說法的基礎上,我國的學者提出“華北人說”,用引人注目的證據,論證了印第安人的祖先是中國人。持這種觀點比較有名的是學者王大有,他出版了一套叢書叫《中華大道文庫》,其中一些篇章詳細地論述了所謂“中華先民開拓美洲”的觀點。他認為美洲先民是“中華人種”,美洲文明是距今10000年到3000年內不同時期的中華移民所創造的。
證據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975年,美國加利福尼亞發現了一具3000年前的石錨,經過對巖石樣本的化驗,確認這種巖石只在我國臺灣海峽附近有。而美洲沒有。于是美國學者墨里亞蒂就把有關資料和巖石樣本寄給我國考古學家、古人類學家賈蘭坡,要求中國學者參與研究。賈老又把資料轉給我國水運史專家房仲甫,房先生經過研究后認為:“殷人航渡三千年”。
1953年,美國考古學家在墨西哥奧爾梅克遺址的祭祀中心發現了16尊雕像和6片玉圭,玉圭上刻有文字,王大有認為是殷商文字,并破譯解讀出來,是殷人祖先的名字:蚩尤、少昊、帝嚳、簡狄、多婦、契、相土、王亥、上甲等。
王大有解讀印第安人的問候語“YINDIAN”(被哥倫布當作indian)為“殷地安”即“殷地安陽”,就是表示“家鄉好”的意思;印第安人傳說中的“HOSI王”,就是殷末軍事統帥攸侯喜;墨西哥印第安人語中有“IN-FUBU”(殷福布)之語,他們的居住地“CHI-HUA-HUA”為“羲華華”(羲:伏羲之羲,華夏之華);古秘魯印第安土著語中的“in-ca”——即殷家;美國亞利桑那州印第安人語中的“hopi”就是“赫胥”(我國上古氏族,現已消亡);加拿大西海岸印第安土著語中的“NaDene”就是“大地灣”,(甘肅秦安縣的伏羲遺址)……
盡管年代久遠,變遷頻頻,我們還是可以從一個民族的語言文字中找出歷史遺留的些許痕跡。美洲印第安人的語言中,有些詞匯發音與漢語極相似。比如智利等地的印第安人稱小孩子為“娃娃”,墨西哥印第安人稱“你、我、他”為“寧、內、儂”,稱“河流”為“河”,哥倫比亞印第安人把船稱為“舢舨(cham ban)”,而中國至今仍將一種輕巧的木質小船稱為舢舨。
鄒衡教授的例證及其他
1983年,北京大學教授鄒衡赴美洲講學,他來信說:有一次應邀參加印第安人節日晚會,會上,他邂逅了一位印第安人中學教員。這位教員親切地對他說,他的祖先來自中國,是殷人,鄒教授很奇怪,問他為什么不說是漢人或是唐人,而單說是殷人?他回答:“我們這是世代相傳下來的。”
在南北美洲,有關中國古人東遷的線索不止鄒衡遇到的這一件。
譬如,1910年,清政府派歐陽庚為特使,東渡墨西哥,辦理墨西哥革命時殺死華僑300多人的索賠案。歐陽庚辦完專案后的一天,當地印第安人百余家族的代表,前來找歐陽庚請愿。他們告訴歐陽庚:“墨西哥革命時,殺死印第安人750名,這些印第安人是中國血統,殷人后裔,叫殷福布族,是3000年前從天國經天之浮橋島到這里的。請求政府一并保護索賠。”歐陽庚將此事報告攝政王載灃后,載灃未予支持,查證之事不了了之。
從人種上說,美洲印第安人屬蒙古人種的一個支系。從直觀上看去,很多印第安人活脫脫就像一個中國人。阿拉斯加的因紐特兒童照片,那留著垂髻的男孩。與華北小兒毫無二致。還有從一些畫報上看到中、南美洲叢林中的印第安人,你會以為他們是中國南方的少數民族,毫無疑問,大多數印第安人都具備黃種人的特點:頭發色黑且直,黃皮膚、鏟形門齒,以及白種人和黑色人種所不具備的嬰兒出生時臀部的青色胎記。從血緣上,科學家也發現了印第安人與中國人屬于同種的證據。另外,印第安文化與中華古文化之間,相似乃至相同之處還可以舉出很多。
譬如靈臺文化、丘墩文化、玉石陪殮下葬風俗,還有關于天狗吃月亮的傳說,相似的洪水故事,共同的龍文化和羽蛇文化,共有的太極圖和饕餮紋飾和云雷紋飾,相似的乘轎出行和擊鞠游戲,相同的草藥和骨針治病方式,相同的七孔笛子和音樂上的五聲音階,甚至連喝童尿養生、吃蝌蚪以敗火的民間偏方都相同…--
至于在美洲的古物中發現中國文字則早已見慣不驚了,美國北達科他州的“書寫的巖石”照片,以及在亞利桑那州大學博物館所發現的古石照片,這些古代美洲留下的石刻書法,與中國的甲骨文及金文極為相近,有些字的寫法簡直與中國甲骨文一模一樣。
康有為和眾教授之見
100年前,康有為到美洲亞士瑞時,見到一處印第安古跡,有幾十棟石屋,由來已有2000多年,原本二三層,大部分已傾圯,但結構形似中國的房屋,他在詩中寫道:“遺民似是自華來。”
此后,康有為到了墨西哥、秘魯,發現遺殿器物,都像中國人的遺殿器物,黑發黑瞳的人們見了他,以酒食招待,視為同胞。石刻遺物,與西伯利亞博物館相同,就確信美洲原住民是從中國鮮卑移來的人種。他認定:“南北美洲,皆吾種舊地。”
臺灣金榮華教授于1972年-1973年曾在墨西哥一所大學教書,常到墨西哥各地考察古跡,發現很多與中國有關的古跡和民俗。他還發現一些秘魯印第安人的村莊為中國村名。他找到叫“王家窯”的有4處,叫“齊家老窯”的有7處。
徐松石教授旅居美國后,發現昔日印第安人盛行扁頭習俗,他們或將嬰兒前額和后枕骨都壓平,或只壓平嬰兒的后枕骨。徐氏認為,印第安人昔日這種崇尚扁頭的習俗,發源于遠古時中國東北。直至辛亥革命時,許多人說,只要用手摸摸后枕骨,便知誰是滿洲人,由此可見平頭風俗昔日在東北之盛。
200多年來,中外眾多學者都在討論印第安人種問題,但一直停留在民間的層面上。我們應該明白,我們并非要聳人聽聞地找出一個什么中國的哥侖布來,但從人類學、社會學、考古學、比較文化學上來說,認真研究這一歷史課題具有多方面的意義。
賈蘭坡先生《關于誰最早到達美洲之我見》一文中說:“既然和中國有關系的文化材料,都發現在北美洲南部和拉丁美洲北部的沿太平洋岸,的確是令人深思的事。為了尋找更多使人信服的證據,應和有關國家的學者密切合作,有目的地進行綜合考古調查、發掘和研究,問題終究會得到解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