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行不分大小
李 恿
火車就要啟動的時候,一位老人急匆匆地踏上車門,一只腳不小心被車門夾了一下,鞋子掉在了車門外。火車啟動后,老人毫不猶豫地脫下另一只鞋,從窗口扔了出去。周圍的乘客不解地問他為什么要把另一只鞋也丟掉,老人說:“如果一個窮人正好從鐵路旁經過,他就可以得到一雙鞋,而不是一只鞋。”
據說這位老人就是印度的國父,也是印度最偉大的政治領袖——甘地。在印度他被人們尊稱為“圣雄”。一個人能隨時隨處想到那些需要關愛與幫助的人,他不是圣人是什么?如果每個人都能這樣想和這樣做,那我們的世界一定會像春天般溫暖。正如韋唯在《愛的奉獻》里所唱的那樣:“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
黑川利雄是日本著名的內科專家,他在研究癌癥治療方面卓有成效。黑川利雄有個保持了多年的習慣:每到冬天,他就在口袋里放一個手爐,使手總是保持熱乎乎的。有人問他為什么這么做,他的回答打動了在場的每一個人。
他說,到癌癥研究所來就診的,都是些飽受病魔纏身之苦、抱著極大求生希望的病人。面對醫生,他們心中的憂慮及期望之情可想而知。如果他們一來就握到了一雙溫暖的手,就會讓他們重新燃起生活的希望,樹立起戰勝病魔的信心和勇氣;而假如握到的是一雙冰冷的、毫無生氣的手,病人的心也許就會發涼,因而對生命失去希望。
黑川利雄總是用一雙溫暖的手診斷,讓病人感覺安心、信賴,帶給他們希望。那的確是一雙充滿了神奇魔力的手,它把堅定的信念和無聲的關懷默默地傳遞給了那些身患絕癥的病人。
著名作家蔣子龍曾在一篇文章里談到他在戈壁灘上吃西瓜時的情景。吃完了,將瓜皮向遠處用力地甩出——這里是不會有人罰款的。可他萬萬沒有想到的是,主人卻跑過去把他丟棄的瓜皮撿回來,扣放在路邊,說扣著放可以盡量保持西瓜皮的水分,萬一后面有意外斷了水的人,西瓜皮可解他們的一時之急。他還說,“這是規矩。”
這是一項多么偉大的規矩!看起來雖是舉手之勞,但那種為他人著想的理念早已滲透到了骨髓里,否則就很難做出這樣的舉動。
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被視為“貧民窟的圣人”的特蕾莎修女曾經說過:“我們常常無法做偉大的事,但我們可以用偉大的愛去做些小事。”這些小事就是善事,善事應當被視作大愛之舉。
善行不分大小,愛心沒有級別。正如美國女詩人艾蜜莉·狄金遜所說:“若我能挽救一顆心免于破碎,我將不虛此生;若我能撫慰一個生命的創傷,或緩解一個人的苦痛,或幫助一只昏厥的知更鳥重返窩巢,我將不虛此生。”
找準人生軌跡
朱文娟
馬克·吐溫是舉世皆知的美國著名作家,在他的作品中滲透著作家智慧的光芒,他的藝術人生無疑是成功的。
但馬克·吐溫也曾經有過失意,當他看見出版商們由于出版發行了他的大量作品而賺了大錢時,他的心中很不平衡,心里總是想,為什么將自己的作品交給別人,讓別人去賺錢。這些錢我也可以賺,于是,他便開辦了一家出版公司,當他涉及到出版社時,他才恍然覺醒。原來商業與創作是截然不同的兩回事,不久,他的公司便身陷困境,倒閉關門,接踵而來的則是債務危機,這筆債務直到1898年才還清。
在此之前,他還曾投資開發過打字機,結果損失了5萬美元。經過了這一次之后,他徹底醒悟,原來這些都不是自己的長處,自己最適合的還是寫作,他終于找對了自己的路。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軌跡,或在明處,或在潛意識中隱藏,每個人如果能將自身的軌跡融入到社會的大環境中,然后再按照自身的軌跡去走。這就是成功的捷徑,這才會少走彎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