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星自殺的新聞接連不斷,從陳琳到賈宏聲,從崔真實到樸龍河。也許我們永遠無法得知,他們在選擇自殺的那一刻內心所經歷的掙扎。然而,那些走在死亡邊緣,卻又被拽回現實生活中的人,卻讓我們看到他們對于生死的艱難抉擇。一個咨詢師的手記,向我們呈現了一次自殺危機干預,同時也是一個自殺者生死糾結的心理過程……
一段不倫之戀
曉蓉一副決絕的樣子,她臉色蒼白、身材瘦弱,怕冷似的將身體蜷在沙發里。我隱約覺得,這個女孩的問題一定不簡單。沒等我發問,曉蓉就開始斷斷續續述說起來:“我天天失眠,沒有食欲,吃不下東西,已經很長一段時間了。工作沒法進行,我是老師,下周就要開課了,可到今天還沒備課,即便強迫自己打開書,一眼也看不下去……我必須找人談談,我感覺自己快不行了,我甚至想過死。”她抬頭看了我一眼,柔弱的眼睛里流露著絕望和無助。
“能告訴我最近發生什么事了嗎?”我用平穩的語氣問。
她停頓了一會兒,使勁兒咬緊嘴唇:“有個學生家長說要告我,我很害怕。”我看到,她的身體在瑟瑟發抖。
我揚揚眉毛,示意她說下去。
“她其實是我男朋友的媽媽,我和男朋友以前關系很好……”
原來,曉蓉前年帶的高三班中,有一位從外地轉來的學生劉帥。他的成績不好,被所有的老師視為差生。但曉蓉沒有放棄他,總是鼓勵他、特別地關照他,劉帥的成績竟然慢慢有了提高,這讓劉帥的父母很感激曉蓉。由于順路,劉帥的父母每天都會開車接送曉蓉和劉帥。他們越走越近,像一家人一樣。劉帥不知是出于感激還是其他原因,對曉蓉也很關心,她生病不舒服的時候,劉帥都會非常心疼,還買東西送給她。孤身一人在京的曉蓉被人關心著也覺得很溫暖,她安然享受著這一切。高三畢業后,劉帥順利考上大學。那年,他約曉蓉出去玩,并向她表白。曉蓉雖然有些吃驚,但她內心對于劉帥也有著隱隱的好感,可是考慮到自己畢竟比他年長12歲,曉蓉猶豫了。
曉蓉以前談過兩次戀愛,但都平淡無味,可跟劉帥在一起,她有一種非常美好的感覺。終于,曉蓉沒能抵擋住劉帥的熱情,兩人跨越了師生的界限成為男女朋友。
兩個人的事情后來被劉帥的母親發現,她和丈夫想盡方法,一方面逼迫劉帥跟曉蓉分手,另一方面對曉蓉展開攻勢,他們譴責她是個圖謀不軌、道德淪喪、勾引學生的壞女人,不配當老師,他們警告要到學校、教委甚至法院去告她。
“他們說得對,我是個壞女人,無論如何,我不應該和劉帥在一起。我那么喜歡他的家庭,傷害他們是我最不愿意看到的事情。無數次,我幻想成為他們家庭的一員,但我知道那是不可能的,他們絕對不會接受我的。我們曾經分開過一次,他騙我說有了新女友,我同意了,想著那樣也是一種解脫。在分手的一周之內,我一下子瘦了20斤。他不放心,從上海偷偷跑回來見我,看到我的樣子,他抱著我哭了。原本我已經快從死里熬過來,可他一回頭,我又心軟了,我無法拒絕和他在一起。”
“他夾在我和他父母之間很痛苦,我心疼;面對他的父母,我內疚,我不想他們唯一的兒子和他們決裂,我不想成為千古罪人。”
自殺的危機
“我真的不知道該怎么辦。我每天神情恍惚,不知道自己會做出什么事來。我跟宿舍的同事說,哪天我說要去死,不要認為我在開玩笑,也許一瞬間,我會控制不住自己。”
“那你是認真想過死的事情?”我問她。
她點頭:“想過很多次,因為活著太痛苦了。那次分手的時候,我感覺自己實在無法承受,就很沖動吃了藥。我想,不如就這樣死了吧,倒也一了百了,省得留在世上煩惱遭罪。何況,這世上也沒有什么值得我牽掛的人,或者,牽掛我的人。”
“后來呢?”我問。
“我被同事發現,送去洗胃。我沒告訴她們詳情,我也不敢,只說睡不著覺,犯迷糊吃多了。”
“事后你有什么感受?”
“我有點后怕,可能真的那么死了,就見不到他了。不過,如果真死了,也許倒好,就不會再面對他媽媽要告我的結局了。說實在的,最近我的情緒相當糟糕。”
“那么現在你還有什么不好的想法嗎?”
“最近幾乎天天接到他媽媽的短信和電話,我又忍不住想:還是死了好。”
“你還想吃藥?”
“我想跳樓,這樣就不會像吃藥那樣遭大罪還死不成。其實,來咨詢前一天,我曾經在窗前站了好久,想象著自己從窗口一躍而下的感覺。奇怪的是,我沒有恐懼,反而有一種灑脫的快感。”
“但這次你在采取行動前來找我求助了,說明你還沒完全放棄希望,對嗎?”
“也許吧。我自己似乎無能為力了,想死的念頭怎么也驅趕不掉,我沒有朋友,不知道還能找誰,也不知道你們能不能幫到我。我只是想,活到現在我從沒舍得為自己一次花這么多錢,即使死,也要奢侈一回吧。”
“不管怎么說,你沒有放棄,還在堅持,你覺得你是怎么做到的呢?”
聽到我的問話,曉蓉的眼淚傾瀉而下:“因為我想到我的養父,他臨終對我說:一定要幸福!我還沒有完成養父的遺愿、沒有實現幸福,總覺得就這樣死了有些對不住他,他‘見到’我一定會不高興,會責怪我……”
和大眾的習慣和想象相反,在心理咨詢中,一般并不忌諱直接和來訪者討論自殺的話題。咨詢師自己首先必須戰勝懼怕的心理,學會敢于面對這樣的話題。另外,這么做并不會誘導來訪者去自殺,而是幫助她(他)澄清狀況。
對咨詢師來說,進行危險性評估是自殺危機干預的首要步驟,分別要對其自殺的意愿、動機強度、是否有具體計劃和有無嘗試性自殺行為等逐一排查。曉蓉這幾項得分頗高,自殺的愿望真實而迫切,屬于高風險人群。
但是,我也注意到,和許多自殺或自殺未遂者一樣,曉蓉的心里對生與死充滿了矛盾。一方面她認為自己是這個世上最痛苦的人,想以死來解脫困境、逃避現實;但另一方面,想死的同時又渴望獲得幫助。她害怕自己真的會自殺,所以給同事預警,希望他們能夠來幫助,這一切都說明曉蓉尚有求生的欲望。而咨詢師正是要利用這種生死矛盾的契機進行干預,擴大生的機會面。
凄慘的身世
經過這一番談話,我心中大致有了底,曉蓉求生的動機最主要來自養父的囑托。盡管曉蓉目前處在一個高應激狀態,情緒極端低落、混亂,接近崩潰的邊緣,但并沒有像她自己想象的那么糟糕。她在這樣的狀態下仍能把事情的前因后果敘述清楚,可見并未完全失去理性。我決定從幫助她挖掘正面的資源入手來做干預。
曉蓉接著談起了她的身世。
她是被領養的孩子,至今不知道為什么親生父母放棄了她。在被領養的幾年后,她患上了心臟病。親戚曾勸她的養父母將她退回去,但養父堅持不肯。全家節衣縮食攢了好幾年的錢,等她稍大一些的時候給她做了手術。可不久之后,養母卻因為抑郁癥自殺了。幾年后,姑姑為了讓養父再婚,把曉蓉接到鄉下。后來,養父和第二任妻子有了自己的孩子。曉蓉初中畢業時,姑姑曾想終止她的學業,然后讓她打工、找個人嫁了。但養父不同意,又把曉蓉接回城里上高中。在養父的新家里,曉蓉的處境異常艱難。繼母雖不至于將她趕出門外,但對她總是不聞不問。她不敢跟養父說,也不敢跟同學交往(因為沒有一分零花錢,她怕被人笑話,也怕欠同學人情還不起)。高中三年,她孤獨、自閉、自卑,唯有寄希望于學習。最終,她考取了大學,人生才開始出現一些轉機。她離開了家,自己打工掙學費,并且在畢業后來北京闖蕩。
她開始玩命地工作,希望能多掙點錢,把養父接到北京來享福。2008年的時候,養父曾提及自己的心愿,到北京看奧運會。于是,曉蓉買了奧運會的門票,但讓她始料未及的是,身體一直不好的養父卻在奧運會開幕的前一天去世了。
談到這兒,曉蓉難掩悲慟。
在自殺事件中,人格因素、應激事件和社會支持系統是幾個主導因素,人格因素又與人的成長背景息息相關。前兩項是誘發因素,后者是保護因素。我們可以看到,曉蓉的成長經歷艱難悲苦,所以她的人格基調比較灰暗、抑郁,本身就有潛在的危險;她遇到的應激事件偏偏又與情感有關,對本來就匱乏關愛、脆弱敏感的她來說,這是致命的壓力和折磨;受制于成長背景和個性,她在人際及社會支持系統方面又幾乎沒有可調動的資源,最后一道防線形同虛設。
但是,在整個灰暗的底色里,有一處亮點,那就是曉蓉的養父,他應該算是她唯一的親人。曉蓉在成長過程中,唯一得到的關愛也是來自于養父,如果沒有他,曉蓉也許已經“死”過幾次了。
轉機和希望
曉蓉哭得很厲害,這是一種源自愛的哀傷,而非絕望的哭號。她與養父之間的關系、情感,蘊含了早期支持她活下來的精神食糧,幫助她形成了最基礎的自我價值—我還是有人愛、值得被愛的,這在后期,進一步演化成為她成長的動力和力量的源泉。
局面出現了轉機,我抓住“養父”這一條線索,反復引導曉蓉要堅強活下去并獲得幸福的決心。
接著,我談到她成長中的不易、談起她取得的成就,我真心地對她能夠在如此艱難的環境中自主、獨立地成長為一名優秀教師表示欽佩。我幫助她看到并得出結論:這一切都歸功于她的能力、努力、執著、奮斗。
當我們談到這些時,曉蓉平靜下來,開始出現些許自信、高興、自豪的情緒。當她反過來再問我情感問題該怎么辦時,我只強調師生戀并不違法,并且他們的交往是在劉帥18歲成年之后。同時,我還向曉蓉表示對她的信任,相信她自己會處理好。在沒有得到明確答案時,曉蓉曾有片刻的失望,但她很好地吸收了我對她的信任,轉而開始調動自己。最后,她告訴我:“順其自然吧,我已經做好了去迎接最壞局面的準備。”從曉蓉的眼神中我發現,她對于未來的生活,還是心存希望的。
咨詢臨近結束,我再次評估,問她:“你現在還有自殺的想法嗎?”她肯定地回答:“沒有。”
這次的咨詢長達3小時,很多的時間都是曉蓉在訴說。咨詢師說的話語十分有限,更多的干預、支持和引導都是通過專注、高質量的傾聽、態度、表情和肢體語言來呈現、表達和傳遞。比方,我拒絕給她具體建議,這是一個咨詢策略—和大眾想象相反,大家可能都以為咨詢就是來聽咨詢師的建議,但實際上,咨詢的終極目標是助人助己—幫助他人學會幫助自己,而不是依賴咨詢師。通常我們不給建議,因為來訪者才是她自己生活的主人。但是拒絕不是一個簡單、表面的行為,背后蘊含著深層次的內容,飽含著我對她人性深情的理解、共情、認可和信任。在情緒的宣泄和被安全地接納、包容之后,人會趨于平靜。之后,理性之光漸現,只需稍加引導—詢問她以往的成功之處,就能引她看到生活和自己身上積極陽光的一面。當然所有這一切,都需要咨詢師把握好時機并評估來訪者確實有足夠的能力,才可用拒絕給她一個強烈的暗示:即咨詢師堅定地相信她能面對困難、解決問題、度過危機。
專家的話
大多數想自殺的人其實心里很矛盾,一方面他們認為自己是這個世上最不幸、最痛苦的人,想以死來解脫困境;但另一方面,他們又渴望獲得幫助。曉蓉正是如此,而咨詢師也正是利用這種矛盾的契機進行干預,擴大生的機會。
曉蓉雖然有高危自殺風險,但她的自殺意圖與明確的生活應激事件相關,所以一旦經過干預她的情緒轉化過來,看待事物的眼光發生變化,自殺的風險也就基本解除。因此,對于大多數沖動型及模仿型自殺者(明星效應、連環自殺、媒體大規模報道等很容易引發追隨者受暗示效仿自殺),如果加以注意和防范,挽救的機會和成功率相對較高。下面是常見的一些自殺征兆,大家提高警惕,一旦發現苗頭,可及時救助。
1.情緒低落或極度悲傷、萬念俱灰;
2.感到自己一文不值,生活無目的,對任何事情無興趣;
3.格外關注或提及死亡話題,如“不想活了”“活著真沒意思”等等;
4.遭遇生活、情感危機或挫折;
5.情緒、性格、生活習慣突然出現反常變化;
6.危險和自毀行為;
7.整理物品,把自己的東西送人或扔掉,類似告別的話語,比如突然說“我愛你”等。
當身邊的人出現這些征兆或明確表示要自殺時,我們千萬不可大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