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歷史的發展,社會的進步,新疆經濟水平的提升,漢語在新疆少數民族地區的作用越來越大。少數民族學生在漢族學校就讀的人數逐年遞增,學校還相繼開設了雙語班,在農牧區學校尤為顯著。我本人所在的學校,少數民族學生在班級中的比例已超過75%,年級越低少數民族學生在班級中所占比例越大。在這樣的漢語班級里,漢族成了“少數民族”。面對這一客觀事實,很多漢族教師在如何指導他們學習上心理準備不足,他們不了解少數民族的習俗,不懂少數民族的語言,還是習慣于用漢民族的習慣來對待這些少數民族孩子的學習和生活,結果導致師生關系不融洽,與孩子的家長也不能很好溝通,甚至激化民族矛盾,從而影響到社會的安定與和諧,教育教學質量也大打折扣。要解決這一問題,我們漢族教師有必要深入地、積極全面地去了解少數民族的生活習俗,從思想上、教育方式方法上去適應少數民族孩子的生活習俗,以便建立良好的育人關系,創建安定和諧的育人環境,達到最佳的育人效果。
少數民族學生大都有著強烈的自尊心,他們喜歡被家長經常表揚,不喜歡被當眾批評。這一點也有源可查,一是他們一年四季遷徙,能得到一個孩子不容易;二是他們的宗教文化中,認為孩子是上天所賜,因此很少打罵孩子。而漢族家長大都抱著望子成龍的心態對待孩子,動輒打罵。所以在學校,漢族教師切不可當面羞辱批評少數民族同學。他們犯了錯誤要批評教育,但一定要講究方式方法,最好私下和他們進行真誠的溝通和交流。只要教師這樣做了,他們都會很感謝老師給了他們面子,也會努力改正自己的錯誤,否則可能會事與愿違,影響師生關系。
少數民族特別注重禮儀。他們尊老愛幼,在他們心目中有身份、有地位的人特別尊貴。這從他們的日常的待人接物就可以看出來,比如吃肉時要將最好的肉送給長者,有身份的人和客人。作為我們教師一定要為人師表,這樣學生才能從心底敬佩你,也自然愿意親其師,信其道。對少數民族學生來說,最讓他們尊敬的教師是那些學識淵博、待人和善、穿著整潔,會少數民族語言的老師。因此我們漢族教師要內修專業素養,外修形象,“正人者先正己”,通過自身的內外素質的提升來獲得更多少數民族學生的尊重和認可。
再則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是不少少數民族學生特別懷念草原生活,他們只盼著早日初中畢業,然后去放牧,去過那種無拘無束的草原生活。大家知道,長期以來牧業是靠天吃飯,風調雨順牧草就好,牲畜也就興旺,所以游牧民特別容易滿足,他們認為不該向上天過多的索取。這一點本無可非議,但是以這種態度對待學習的直接損害是缺乏學習的動力和持久力。針對這種情況,我們教師要做的就是不斷地去強化少數民族學生的競爭意識,激勵他們樹立長遠的奮斗目標,使他們認識到對學習漢語知識的渴望是一種進步的表現,是社會發展的要求,是民族振興、國家繁榮昌盛要求,起碼是他更好生存生活交際的需要。教師切記不要泛泛而談,要找到他們身邊的活生生的例證,讓他們切實認識到知識的價值、文化的重要。還要幫助少數民族孩子從小樹立持久刻苦學習的信心,此非一朝一夕之功,也不是一個突變的過程,而是一個循序漸進螺旋上升的過程。只要我們教師肯下決心,加以耐心、熱心和恒心,便會取得良好的育人效果。
作者單位:鞏留縣吉爾格朗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