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職貧困生問題,是目前高職學校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關系到整個職校事業和社會的穩定。本文對五年制高職貧困生中存在的主要心理健康問題進行現狀調查,分析導致貧困生心理健康問題的原因,探索解決貧困生心理健康問題的有效途徑,并且提出對策和建議。
關鍵詞:高職 貧困生 心理健康 思考
近年來,大學生就業難催生了“職高熱”,尤其是五年制高職,既能拿到大專文憑又能學到職中技術,可謂是“魚和熊掌兩者兼得”,受到許多學生、家長的青睞。隨之而來,五年制高職育工作也正面臨著許多新情況、新問題,其中一些貧困生由于經濟壓力,缺乏社會實踐經驗和挫折磨礪,心理成熟較之生理成熟相對滯后,心理素質較差,容易導致產生心理貧困而成為“雙困生”。本文就目前面臨的五年高職貧困生心理健康問題作粗淺的分析與探討:
一、認識貧困生存在的主要心理健康問題
(一)自卑與自傲心理
貧困生大多來源于農村和邊遠地區,由于經濟上困難,在衣著、行為舉止方面顯得“寒酸、小氣”常被嘲笑,缺乏主動與人交往的勇氣。由于其原有的知識面較窄,對于別人談論的話題自己難以介入,別人所具備的技能自己知之甚少,交往能力與交往技巧不足。因此,當自身能力與外界需求相沖突時,心理就會失去平衡,產生否定自我的傾向,逐漸產生強烈的自卑心理。另一方面,與一般同學相比,他們渴望改變貧困狀況,希望出人頭地,自尊心相對更強,由于過度自尊,產生自傲。因此,當理想與現實產生矛盾時,在自尊或自傲心態支配下,一些貧困生卻拒絕接受資助。
(二)依賴與虛榮心理
部分貧困高職生缺乏自立自強精神,不愿意努力爭取拿到獎學金,不愿意去勤工助學;缺少自己主動解決困難和問題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過于依賴學校和社會資助,并缺乏一種通過努力學習回饋社會的心態,逆來順受、不思進取、安于現狀。另外,有的貧困生不能正確認識自身貧困的現狀,而是自以為恥,極力去掩飾貧困,以不符合自身現實條件的包裝、行為來偽造一種不貧困的假象,盲目地虛榮。
(三)焦慮與壓抑心理
五年高職貧困生在承擔學習壓力、就業壓力、成長煩惱的同時,還多了一份經濟壓力。為了改變自己的命運和生活, 部分貧困生常常給自己施加過大的學習壓力。一方面,他們為了實現自己的目標,超負荷學習,體能消耗過大;另一方面,由于經濟拮據,平時節衣縮食,每天攝入的營養難以保證正常的身體發育,使很多貧困生身心疲憊。長時間焦慮會形成抑郁性格,心理自我封閉傾向漸深,并逐漸演變為心理障礙。這不僅可能會使患者形成自我封閉的人格,而且會使其對周圍產生敵意,嚴重的甚至會給他人、自身帶來傷害。
二、分析貧困生心理健康問題的成因
貧困生心理健康問題成因有客觀原因,也有主觀原因。
(一)客觀原因
1.社會原因
在市場經濟大潮的沖擊下,不同的價值觀念和文化環境對貧困生施加影響。(1)許多貧困生承受著來自周圍消費攀比不良風氣的影響,自卑心理、妒忌心理油然而生,而過強的自尊心和虛榮心又使他們在心理上產生敵對態度、強迫癥狀和過激的行為。(2)社會部分人群對貧困生的種種偏見和世俗觀念,使一些貧困生雖然在物質上得到了資助,但心理上感覺是在接受“施舍”,挫傷了自尊心,從而加重了貧困生的自卑心理和消極的人生態度。
2.家庭原因
貧困生的背后是一個貧困的家庭。這個家庭往往把家庭的未來和希望全部寄托在貧困生身上,希望通過他的出人頭地來光耀門楣,改變家庭的貧困現狀。因此,貧困生往往承擔著巨大的家庭責任,渴望并愿意承擔這種能振興家庭的責任。但學生之間的貧、富之差又讓他們感到痛楚和失望,愿望與現實的矛盾導致心理健康問題的產生。
(二)主觀原因
由于家庭經濟拮據的困擾,部分貧困高職生不能正確認知自我,自我控制水平不高,容易發生自我評價偏差。這種偏差往往導致心理問題的出現,使他們在思索自我與他人及社會的關系時,產生了各種心理問題。當面對困難和失敗時,他們又把貧困作為逃避和退縮的理由,形成消極的心理防御機制。這些錯誤認知,對他們產生很大的危害,加劇了貧困高職生人格與心理健康的負性改變。
三、探索解決貧困生心理健康問題的有效途徑
貧困高職生作為一個特殊群體,不僅要面臨學業問題,還要承受家庭和來自社會各方面的壓力。因此我們應針對貧困生的心理特點,在實踐中努力探討解決貧困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和塑造其完善人格的有效途徑。
(一)健全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體系
1.加強心理健康教育
通過教育,不僅讓貧困生心理素質得到提高,而且使學生整體對于貧困問題的產生和解決都有一個客觀的認識和正確的處理。這樣,貧困生、包括非貧困生在認識和處理問題的時候能更成熟、客觀、冷靜, 從思想上減少貧困生心理健康問題的發生。
2.加強貧困生心理健康狀況調查,建立貧困生檔案
(1)學校通過心理普查建立貧困生心理檔案,隨時可以了解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為做好教育輔導工作奠定基礎;(2)建立校內各級心理輔導網絡,通過各級聯絡員的信息交流,了解貧困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及時了解異常心理和行為。
3.加強心理咨詢工作,增強貧困生的自信心
貧困生或多或少的存在心理問題,這是影響其成才的重要因素之一。開展必要的心理指導,幫助其認清自己的人格和行為方式,讓其發現缺陷并主動去完善。必要時,可以采取個別心理輔導對一些存在著比較嚴重心理問題的貧困生,通過個別心理輔導對他們進行正確的心理引導、情緒疏導、認知調整和行為指導,幫助他們克服心理障礙。
(二)加強挫折教育,引導學生積極參加社會實踐
貧困生雖然經歷的挫折較多,成熟也較快,但他們畢竟處于人生觀、價值觀逐漸成熟的時期。因此,要鼓勵他們積極參加社會實踐,充分發揮自身才干,實現自我存在價值;要鼓勵他們在逆境中勇于磨礪,奮發成才;要幫助他們學會正視貧困,學會以積極進取、樂觀向上的態度應對所遇到的各種挫折和困難;要幫助他們確立貧困也是財富的理念,讓他們從貧困中奮起,在自強中成長。
(三)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營造有利于貧困生健康成長的校園環境
優良的校園環境對學生的成長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基于此,教師應努力發揮積極作用,以高尚的師風師德和健全的人格魅力感染學生,以誠摯的愛心去接納學生、關心學生、幫助學生,真正做到傳道、授業、解惑。還要充分發揮學生會及學生社團組織的作用。積極開展心理互助活動,把貧困生積極吸納到集體活動中來,讓他們體味到集體的溫暖,化解了孤獨、寂寞、自卑等不良情緒,進一步增強自信心,最終消除經濟困難給貧困生帶來精神上的壓力。
參考文獻:
[1]李望婷.關于自卑心理的成因及應對策略[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4.(2).
[2]宋西紅.中職生心理障礙成因及對策研究[J].科技信息.2008年4期.
[3]胡海青,莊凡.高職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調查分析[J].揚州職業大學學報.2008年2期.
[4]張大均主編.教育心理學(第2版)I.[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5]宿遷市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個人課題(SQ09GR338).
作者單位:江蘇宿遷中等專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