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教育心理學家梅耶創立的學習過程模型強調:學習過程中學習者的主動加工活動對原有知識有重要作用,學習者必須主動找到新知識的內部聯系及新舊知識的聯系,新知識才能被習得和保持。本人結合多年的教學經驗與實踐,嘗試從以下幾個方面談談在化學課堂中如何促進學生的有效學習。
一、充分尊重學生原有的知識基礎,在教學組織安排上保持初高中內容的銜接,在教學要求上要循序漸進,且不可一簇而就
關于原有知識在新學習中的作用,我國古代就有“以其所知,喻其不知,使其知之”的說法。教育學家奧蘇泊爾則說:“假如讓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學僅僅歸結為一條原理的話,那么,我將一言以蔽之:影響學習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學習者已經知道了什么,要探明這一點,并據此進行教學。”
1.教師在教學中要善于運用新、舊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使學生對新知識的學習產生一種自然、親切的感覺,同時起到溫故知新、承上啟下的作用。例如,“氧化還原反應”學習中,由于概念抽象,難以理解,一直是高一化學的重點和難點,而在初三化學學習中大家都學過:氫氣在反應中得氧,被氧化,表現為還原性。在和學生簡單回憶這部分知識之后,再嘗試讓學生把上述反應中各物質的元素化合價標出來,讓學生思考化合價與氧化還原反應之間的關系。進而得出結論:反應中氧化銅提供氧,是氧化劑,被還原,銅元素化合價降低;氫氣得到氧,是還原劑,被氧化,氫元素化合價升高。這樣就建立起氧化還原反應的特征:有元素化合價升降的反應就是氧化還原反應,進而分析出引起化合價改變的原因—電子的得失或偏移,過渡到氧化還原反應的實質。
2.教師在教學中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與新知識之間存在的差距去創造認知沖突,使學生產生企盼、渴知、如罷不能的心理,由此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例如:在學習了金屬鈉的化學性質之后,要求學生寫出鈉與硫酸銅溶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大部分學生根據初三化學學過的金屬與鹽溶液置換規律認為鈉能把銅離子置換出來生產單質銅。真相到底如何?通過實驗與學生一道去探索反應的實質,再去總結鈉等活潑性金屬與鹽溶液反應的規律。這樣學生很容易接受并難以忘記。
二、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變“要我學”為“我要學”
如果學習者頭腦中具備了適當的知識儲備,而沒有主動學習的心向,新學習仍然不能發生。有了學習動機,學生可以更加努力和集中注意力,提高學習的效率。化學學習動機:指在某種需要的基礎上指向化學的一種學習意向。它對化學學習具有激活、指向及強化功能,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化學學習態度、策略及成績。那么如何在教學過程中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化學學習動機?
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習者總是在主動學習中感受學習的快樂,在被動中逐漸喪失學習的樂趣。在課堂中我們讓學生以主人翁的身份參與到整個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讓他們主動探索并獲取知識,使學生感到自己在學習上,人格上與老師是平等的,就可以充分引爆他們的創造性思維,激發起學習的興趣和熱情。
三、教會學生學習,使其掌握一定的學習策略
學習策略是學習者為了完成學習任務而積極進行的認知操作。認知心理學認為,學習不是學生被動的接受過程,而是學習者主動地進行信息加工的過程,學習成果的優劣不僅依賴于教師的傳授,更取決于學習者對知識的加工過程,亦即學習者主動地運用學習策略的過程。學習者通過對學習任務、學習材料加工和對學習者自身進行分析,在此基礎上制定出完善的學習計劃,達到提高學習效率的目的。
學習策略對學生學習的重要性已經是不言而喻的。教師可以對課本知識結構、學生認知結構和課堂教學結構之間的關系進行動態協調,促使學生將課本知識結構轉化為自身的認知結構。有些學者從現有課程體系的局限和弊端、課程體系變革的迫切要求等方面入手,指出了學習策略是校本課程開發的一個重要的領域。學習策略的教學,已經成為教育教學的目標之一,同時也是教師“教授”策略的核心。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一定要打破教師主宰一切的局面,走下講臺,融入到學生群體之中,去傾聽學生的心聲和需求。學生是課堂教學活動的主體,教師只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合作者、引導者和鼓勵者。我們教師只有做到了這些,才能被學生認可、接受,就不會再有教不好的學生了。
作者單位:江蘇省連云港市贛榆縣外國語學校北校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