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都知道,教書育人,育人為先,育人不成,成才何用?從某種意義上講,一個無德之人,其才越高,對社會造成的危害反而越大。因此,對于一個教師來講,無論他從事什么學科的教學,思想教育都應該始終放在首位,而在思想教育的諸多方面,民族主義,愛國主義教育應該是重中之重。
20世紀90年代,曾出過一本轟動全國的書——《中國可以說不》。其中有一些文字披露了一則鮮為人知的秘密。一個國際組織在美國討論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的問題。其中只有四人反對,而反對的四人中,居然有兩個是中國留美學者,這不能不讓人扼腕。中國政府花了那么多的錢,中國教師付出了那么多的心血,居然培養出這么兩只“白眼狼”“賣國賊”,你不在中國服務,跑到國外發財也就罷了,你怎么倒害起國人來了,你難道沒發現中國政府為了加入世貿組織,幾乎廢寢忘食了嗎?
另有一則社會新聞披露:某高等學府,一批學府精英博士畢業離校而去,一些記者因仰慕這些精英,想看看他們平時是如何學習的,于是便到他們的宿舍一探究竟,結果大失所望,不但滿室狼藉,而且書桌抽屜中還留下他們送給母校的“禮物”——大便。唉!他們那里還是什么民族精英,十足的民族敗類,“下流胚子”,這樣的所謂精英,難道你還指望他為民服務,為國家捐軀?難,實在是難!
再聽聽一位圈外人士——我國著名作家王躍先生對我國目前教育的評點:
外國在白撿人才,我國在白白的流失人才。最好的小學生成了重點中學的中學生,最好的重點中學的中學生,又成了名牌大學的大學生,名牌大學的尖子生,考上了研究生,研究生中的優秀分子成了留學生,留學生中有成就的留了下去,找不到如意工作的或不愿意當二等公民的,就回國了。我們的教育仿佛是象牙塔,塔尖的走了,只剩下一個基座。
而20世紀的50年代初期,我國真是一窮二白。就連一流的科學家都過著非常艱苦的生活??删褪窃谶@樣的情況下,像錢學森、鄧稼先、李四光等一大批在國外卓有成就的知識分子(請注意,他們是舊中國培養的)為了新生的新中國,毅然放棄了國外的優厚待遇,回到了祖國的懷抱,參加祖國的社會主義建設,并創造了許多輝煌的業績。可今天,新中國培養的知識分子,卻不懂的熱愛自己的祖國。難怪許多社會有識之士責問:中國的教育究竟怎么了?他要走向哪里?他在為誰培養人才?培養什么樣的人才?
說到這里,應該回到本文開頭所言,教育育人,育人為先。講到育人,在所有學科中,語文老師應該承擔相當重大的責任。在我們的教學過程中,只要你是有心人,思想教育、民族主義、愛國主義教育,幾乎無處不在。請看:
讀《阿里山紀行》,在欣賞祖國寶島的無限風光時,難道我們不應該想到臺灣的回歸,祖國的統一?
讀《棗核》,難道我們不應該為高君純女士,這位僑居國外多年的炎黃子孫的懷念祖國,熱愛祖國的情感而喝彩嗎?
讀《萬里長城》《活版》《雄偉的人名大會堂》時,難道我們不應該為國人的聰明才智而感到自豪嗎?
“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古人老了還在想著為國效勞,那我們今天應該怎么辦?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朋友之情,手足之情躍然紙上。
……
可以這么說,思想教育與語文學科的聯系是最直接、最密切的。
“授道”是語文老師的首要責任。
但愿我們人才的寶塔是完整地。
但愿我們的民族永遠躋身世界先進民族之林。
但愿我們的國家永遠繁榮昌盛!
作者單位:江蘇省淮安市楚州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