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十年經驗使我深信,學生的智力取決于良好的閱讀能力。”可見,閱讀能力是語文能力的基礎,也是從事一切工作的基本功。中學階段的閱讀訓練,是提高學生寫作能力的根本和前提,對學生語言與思維的發展、知識和能力的構成、思想和性格的培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如何培養和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呢?
一、引導學生對閱讀產生興趣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面對所學的知識只有感興趣,才會產生樂于接觸并參與其中的一種積極的意識傾向。強烈的閱讀興趣是促使閱讀活動深入開展的強大內驅力,它是整個閱讀過程中最活躍、最重要的因素。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采取下列辦法來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1.教師作為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在語文課堂上為學生創造良好的閱讀訓練氛圍,引導學生對閱讀產生濃厚的興趣。
作為學生學習母語的“家園”——語文,已不僅僅是字、詞、句、段、篇的統稱,更不僅限于聽、說、讀、寫基本能力的培養范疇,它以其獨有的廣博資源承載著人類豐富的情感、深邃的思想和綿延不絕的文明。魯迅曾說過:“孩子是可以敬服的,他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以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處,想到昆蟲的語言,他想飛出天空,他想鉆入蟻穴”,在閱讀教學的過程中,要善于引領學生盡情享受學習的魅力與精彩,給學生留足夢想的空間,鼓勵奇思妙想,允許異想天開,善待“奇談怪論”。像保護自己的眼睛一樣,盡心呵護每一個可能綻放的花蕾,珍視學生的獨特情感體驗。
2.教師作為學生學習活動的參與者,應積極主動地挖掘課外閱讀資源,鼓勵學生積極開展課外閱讀——讓生命飛翔的羽翼更豐滿些!
人們常說:“語文的功夫在課外”。這就是說學習語文僅靠課內知識明顯是不夠的,還需要廣泛開展課外閱讀,多方汲取更為全面的“營養”。通過廣泛的閱讀,可以擴大學生的視野,拓寬學生的思路,豐富和提高學生的思想品位。因此,教師要從學生發展的角度出發,積極引導學生正確地開展廣泛的課外閱讀。先從閱讀名著入手,讓學生體驗名人們是怎樣奮斗的,是怎樣與命運抗爭的,從中汲取奮進的力量,領悟人生的真諦。
二、引導學生運用正確的閱讀方法開展閱讀
學生閱讀,不能只注重過程,更要注重結果。走馬觀花式的閱讀方法是不足取的。朱熹說過:“讀書之法,在循序漸進,熟讀而深思,字得其訓,句索其旨。”深入領會文章語言的運用、內容主旨、布局謀篇等方面的精妙,從而把握文章的精髓。通常運用的閱讀方法有:
1.圈點符號法。閱讀時,要把生字、新詞、重要句子等用符號點出來,以便考查和理解。
2.批注法。在閱讀中,對于某些語句,若有自己的一得之見或對某些問題有異議,就不要讓靈感的火花稍縱即逝,而應隨手在文章的空白處寫下批注,或發表意見,或提出質疑。
3.做好閱讀筆記。做好筆記可以增加思想積累,豐富情感積累,增長知識積累,儲備語言積累,加強技巧積累和提高分析理解力。做讀書筆記一般有下列幾種方式:(1)簿本式。即用筆記本、活頁本、日記本摘抄所讀文章的各種要點。(2)剪貼式。根據自己的需要和愛好,把有用的文章帖在一個本子上,并注明出處,這種方法最便于剪貼報紙。(3)卡片式。把文章的要點或精辟句、優美句、精彩段摘錄在卡片上。(4)札記式。記錄自己閱讀文章后的感想或對文章予以聯想和評論。
三、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學生對閱讀訓練有了閱讀興趣,懂得了閱讀方法之后,便要提升閱讀能力,使閱讀能力有質的飛躍,所以還要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1.養成“用心讀書”的習慣。閱讀文章必須經過熟讀深思,心領神會,把文章中可供利用的精華,很自然地轉化為自己的東西,能指出文章的是非。只有在閱讀中領會到文章的精微奧妙之處,才能獲得內心的喜悅,把閱讀文章當成自己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種享受。例如,閱讀一篇記敘文,要掌握記敘文的有關知識,記敘的六要素,記敘的順序,記敘的人稱,記敘中的描寫等,特別是記敘線索。閱讀時要設法找出文章的線索,并沿著它一步步弄清各個段落、層次,直到全篇的思想內容。遵循閱讀理解的一般規律,達到閱讀的理解要求,準確把握文章的內容和特點,由認讀理解到完全消化,這是閱讀的必走之路。
2.加大閱讀數量,有意識地背誦好句、好段、好篇。要求學生除了閱讀課文外,還須大量閱讀課外書,見到好句、好段、好篇要反復誦讀或背誦。現在課本里所選的課文大都是名人名篇,有的是從名著中節選或改編的文章。講課時,老師可以把課文的整個故事情節講給學生聽,激起他們了解整個故事的欲望,以便他們課后去讀完整部書。
背誦是閱讀的延伸和強化,作用不可低估。梁衡曾說:“語文學習的方法固然很多,但我認為最基本的也是最簡便的方法之一就是背書……只有肚子里滾瓜爛熟地裝上幾十篇范文,才能循規為圓,依矩成方,進而方圓自如,為其所用。”由此說,“死記硬背”也不失為一條學好語文、增加底蘊的捷徑。
總的說來,提高閱讀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要有一個長期的潛移默化的過程。同時,良好的閱讀習慣,濃厚的閱讀興趣,扎實的閱讀技能是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的有效途徑。
作者單位:黃驊市第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