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要重視從學生的生活實踐經驗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心理學建構主義也認為:學習是現實的特定操作過程中對自己活動過程的性質做反省抽象而產生的,學習數學是一個“做數學”的過程。這就要求教師要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來設計富有情趣和意義的教學活動,新課程標準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每冊教材的單元后多數都安排涉及生活的數學內容,這些具有生活味道的內容及一些生活問題能讓學生感到數學就在身邊,把生活中的問題變為數學研究的對象,學生就會感到親切,就會產生對數學的情感,進而產生強烈的學習動機。作為一名教師要敢于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在生活中尋找數學,用數學解決生活問題,讓學生在“做”中發現,“做”中感悟,“做”中理解,“做”中解決,讓學生在“做數學”中體驗,使學生經歷、感受、體驗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展現“做數學”的思維過程。
一、創設生活情境,讓學生樂于數學
數學知識源于生活,并最終服務于生活,而生活是最鮮活的,只有讓孩子們表達他們內心中最真實的感受,他們才有興趣。教學中,創設生活情境能使課堂教學更接近現實生活,使學生身臨其境,產生對數學的情感,進而產生強烈的學習動機。
數學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精心設計與實際生活相聯系的教學情境。如在教學“行程問題”時,先組織學生進行有趣的表演,讓兩個學生站在教室的兩邊,準備相對而行。請另一個學生喊口令,一聲“出發”,當兩個學生走得相遇時,教師在黑板上畫出兩人行走的示意圖,讓學生了解什么叫同時從兩地相向而行,什么是終點的含義。接著再讓學生表演相背而行,這類表演生動真實,學生仿佛感到這不是在上課,而是處在歡樂的表演中,不知不覺地了解了行程問題的概念,培養了學生喜愛數學、學好數學的情感,同時使全班同學人人參與數學學習,個個成為學習主體,創造了良好的課堂環境,使學生樂于數學。
二、借助生活經驗,讓學生體驗數學
1.調動已有生活經驗,幫助學生理解數學
數學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滿著數學,在數學教學中,要注重借助生活經驗,讓學生學會思考問題,幫助學生理解數學。如學生在學習“接近整百整十數加減法的簡便算法”200-98=200-100+2時,學生對減100時要加上2難以理解。教學時,讓學生聯系買東西找零錢的生活實際想:爸爸帶了200元錢去商店買了一件98元的上衣,他付給營業員一張百元鈔票,爸爸的錢成了多少元?生:200-100=100(元)。師:接著營業員又找回了2元。為什么要找錢?生:因為爸爸多付了2元,所以營業員要找回2元。師:爸爸的錢又成了多少元?生:應再加上2元,102元。這樣學生就理解計算200-98時,變為200-100,多減去2就該加上2。通過創設生活情境,使抽象的運算獲得具體經驗的支持,從而上升為理論上的簡便運算。
2.提供體驗的機會,豐富生活經驗
教學中,要讓學生感到數學不只是課堂上的學習內容,更時時刻刻在我們的生活中,與我們的生活密不可分。
如三年級在教學“毫米”的認識時,1毫米有多長?教師帶著學生從自己的尺子上找到1毫米的長度。為了讓學生進一步體驗1毫米有多長,讓學生拿出準備好的1角硬幣,用尺子度量出1角硬幣的厚度大約是1毫米,再把硬幣捏在手里體驗1毫米的長度,在反復的體驗中,使學生認識了“毫米”,也完成了一種認知的探索。當學生在認識“千米”時,教師把學生帶到操場上跑一跑,真實感受1千米的長度,豐富學生的生活經驗,把學生的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
三、回歸生活實際,讓學生應用數學
一個人數學素質的優勢不僅在于掌握數學知識、理論的多少,也不在于能解決多少數學難題,而要看他能不能把所學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著名教育家葉圣陶老先生說:教是為了達到不需要教,讓孩子自己會學習解決實際問題。教學的任務就在于為學生創設實踐機會,讓學生能夠活學活用知識。
如教學了“長方體表面積”后,設計這樣一題:五(1)班的教室長8米,寬6米,高是4米,要粉刷屋頂和四周墻壁,除去門窗和黑板20平方米。粉刷的面積是多少?如果每平方米用涂料0.25千克,準備30千克的涂料夠用嗎?為什么?學生覺得解決這樣的問題很有價值,興趣很濃。
總之,數學教學只有緊密聯系實際生活,讓學生在熟悉的情境中學習數學、理解數學、運用數學,體會到數學的內在價值,才能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才能符合社會發展的需求,才能真正完成教育教學的本質任務。但數學問題生活化,必須根據教學內容,從教材實際出發,從學生的認知特點出發,恰當好處而不生搬硬套,這樣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
作者單位:河北省藁城市九門鄉黃莊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