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課堂教學,關鍵是更新教育理念,用新的理念來武裝頭腦,用新的理論來指導實踐。任何課程和教學改革的實踐,實質上都是一個不斷轉變舊觀念,確立新理念的過程,英語的課堂教學也是如此。
對于新課程倡導的主體、情感、體驗等理念,作為教師的我們似乎已經非常熟悉了。但是,我們是否成功地把這些理念落實到實際教學行為中呢?我們的教學行為是否真正體現了這些理念呢?
多年來通過對自身及同仁的教學體驗與觀察,我發現只有部分教師能將這些理念落實在自己的教學行為中,也只有部分教學行為體現了這些理念,沒能真正實現新課改的整體推進。有不少老師存在著或多或少、這樣那樣的偏差,甚至走入了誤區。
一、課堂上只注重完成教學進度而忽略了學生的學習接受度
聽課時,我常常發現,有些學生在某一個知識點上卡住了,但教師往往怕完不成自己的教學進度,沒有停下來解釋,而是仍將教學繼續進行下去。有位專家曾經講過:課堂效率=教學進度×學生學習接受度。課堂效率的實質,是教與學的協同共進,只有教師的教學進度與學生的學習接受度步調一致,才可能做到教學相長,從而提高課堂效率。我曾讀過這樣一篇文章:一對夫婦帶著3歲的孩子到公園散步。剛進公園時,孩子特別興奮,在父母的身前身后竄來竄去。可當走了一段時間后,孩子的腳步開始慢了下來,而父母仍然按照自己的速度前進。起初,孩子在父母的誘導下還能努力跟上父母的步伐,但隨著體力的消耗,孩子開始累了,不愿走路,要求父母抱著走,而父母仍堅持要孩子自己走;最后在孩子大哭之后,父母不得不抱著孩子散步。
顯然,導致這個結果的原因在父母自己身上,在這種超越孩子自身能力的過程中,孩子不但對散步失去了興趣,而且還學會了依賴父母來達到自己的目的。
課堂教學又何嘗不是如此?剛開學時,每個學生都興奮不已,感覺對學習的態度煥然一新。可過了兩三周之后,學生的學習態度就變得越來越差了;剛開始上課時,學生都樂于聽講,但過了約15分鐘之后,還能聚精會神聽課的學生就越來越少了。之所以發生這樣的轉變,正是因為學生的學習接受度無法跟上老師的教學進度,就像孩子的步伐無法跟上父母的速度一樣。而我們教師通常很少反思自己的教學進度,而把導致學生放棄聽課或不專心聽講、厭學等原因歸結在學生學習態度不端正或學習接受能力低下上。有不少教師認為自己的教學進度是上級部門規定的,是教材事先就設計好的,因此是科學的、對的,即使不對也不是自己可以改變的。這種觀點是錯誤的。課堂教學中真正的主體是學生而不是教師,課堂教學中具有真實教育意義的是學生的學習,教師的教只是學生學習的催化劑。因此,評價一堂課的優劣,從目標的角度來看,應該是學生的學習接受度,而不是教師的教學進度。要想在課堂上有較快的教學進度和較高的學習接受度,就需要教師在備課時充分地了解學生,更重要的是教師自己要把教材從“厚”讀到“薄”,在上課過程中不能簡單地就教學內容談教學內容,要提高教學方法的靈活性,用自己的教學激情點燃學生的學習激情,要愿意花時間打基礎,只有基礎扎實的進度才會達到真實且可持續的效果。我曾經花近一個月的時間教國際音標,當學生較好地掌握音標后,我在英語單詞的教學上就相應加快了速度,結果我的整體教學效果要比別人好。
二、課堂上要給學生“留余地”
新課程背景下的英語課堂教學已經發生了日新月異的變化,但有的教師仍游離于課堂形式,仍有“穿新鞋,走老路”的現象,課堂采取滿堂灌,不留給學生思考、消化的空間。
美國教育家蘇那丹戴克說:“告訴我,我會忘記;做做看,我會記住;讓我參加,我就會完全理解”。可見課堂上讓學生參與是多么得重要。在英語課堂上適當留給學生一些自由的英語空間,有助于能力的培養。教師在課堂上,不管是在revision, presentation,practice,consolidation還是evaluation環節都應適當的“留余地”,讓學生有自我體驗的過程和感受英語的機會和時間,讓學生參與課堂,體驗英語。《英語課程標準》明確提出:教師應避免單純、機械的語言教學模式,應根據課程的總體目標并結合教學內容與學生生活實際,設計能充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貼近學生生活實際、培養學生英語綜合運用能力;課程還倡導任務型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感知、體驗、實踐、參與和合作等方式,實現任務的目標,感受成功。在學習過程中進行情感和策略調整,以形成積極的學習態度,促進語言實際運用能力的提高。因此,只有在課堂上給學生“留余地”,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幫助他們建立學習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使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發展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從而提高課堂的有效性,提高實踐能力,培養創新精神。
三、課堂活動缺乏深度和創造性,過于簡單化、形式化
新課程倡導建立具有“主動參與,樂于探究、交流與合作”為特征的學習方式,即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的學習方式。因此,積極引導學生進行活動探究備受廣大教師的青睞。但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仍然產生了一些迷惘和偏差。一是將活動簡單化、學科化,認為只要學生動口動手了,讓學生一遍一遍地做著與學科課堂大同小異的練習題、診斷題、競賽題、模擬題即可。其實習題和試卷像一堵無法逾越的高墻,隔絕了學生的英語學習與感悟生活的聯系。二是片面追求教學組織形式的活動化效果,不少教師誤以為活動只是為了活躍課堂氛圍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在課堂上唱唱跳跳、忙忙碌碌,課堂上看上去熱熱鬧鬧,生動活潑,但過于天真的游戲和刻板的角色扮演,使活動缺乏現實感和真實性,活動中動手與動腦脫節,活動缺乏體驗與反思,達不到應有的質量和深度,教師和學生的創造性打了折扣。曾經有人說過這樣一句話:“每個人的大腦中都沉睡著一位創造大師。”作為教師,我們都有責任去喚醒這位“沉睡大師”,要做到這一點,就要求我們廣大的英語教師進行創新性教學,使學生活動成為充滿樂趣的活動,讓各類學生在參與中不斷強化“成功—快樂”的良性循環機制,從而不斷地去努力,去創造,去爭取成功,最后達到“Learning is interesting,learning is fun.”
作者單位:福建省泉州市第十五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