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新課程標準》強調“寫作要求學生說真話、實話、心里話;不說假話、空話、套話”“寫作要有真情實感,力求表達對自然、人生和社會的獨特感受和真切體驗”。在中考作文評分標準中也將“是否有真情實感”作為評分的一個重要標準。
一、原因分析
遺憾的是現實中許多學生的作文是“假”“大”“空”,假話連篇,空洞無物,甚至是故作高深,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遠離生活,斷了學生的寫作之源
現在的學生生活非常單調,家門、校門兩點一線的生活使他們遠離社會生活,缺乏充實的生活積累,肚里空空,“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這樣的生活怎能有“真切體驗”,又怎能寫出令人滿意的作文呢?
2.漠視心靈,滅了學生的寫作熱情
現在許多老師出作文題目時往往與學生的生活體驗相距甚遠,根本沒有考慮到什么是他們最感興趣的,什么是他們最想說的。這樣久而久之,學生不但對寫作沒有了熱情,還產生了害怕和厭倦作文的心理。
3.加強訓練,定了學生的思維方式
教師在作文教學中,生怕學生寫不好作文,加強指導訓練,給學生指定文體和形式,規定條條框框的限制,要求學生熟練掌握寫作技巧。這樣學生的作文似乎大同小異,個性的張揚,創新能力的培養,根本談不上。
二、解決辦法
1.走進自然,享受生活,積累寫作的素材
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曾經用生動形象的比喻告訴我們要多接觸社會,感受生活:“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猶如溪水,泉源豐盈,溪水自然活潑地流個不歇。”天地如此廣闊,學生怎能端坐教室,足不出戶,自我封閉呢?“海為龍世界,云是鶴家鄉”,龍要騰越,必須有海;鶴要翔舞,必須在天;學生要寫好作文,必須走進生活。莊子在《逍遙游》中也說到“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則芥為之舟,置杯焉則膠,水淺而舟大也。風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可見,人的生活空間對人的成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同樣,人的生活空間對寫作也有巨大的作用。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只有不斷拓展學生的生活空間,豐富學生的生活內容,學生才能見多識廣,厚積薄發,寫出有深度有廣度的文章。例如,我們在上學期搞了許多活動:“作文競賽”“歌詠比賽”、走進“桃花塢”感受春天之美、傾聽“讓生命充滿愛”感悟親情、友情、愛國情的可貴等等,正是這些別開生面的作文教學活動,與社會生活息息相關,與學生的思想感情親密接觸,學生作文的領域寬廣了,興趣濃了,對社會生活的思考深刻了,假大空的東西也自然消失了。“眼處心生句自神,暗中摸索總非真”,這正是陶行知所說的:“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它離不開生活。”可見回歸生活也就是回歸作文本身。
2.尊重個性,展現自我,激發寫作的熱情
學生之所以談“文”色變,視寫作為苦事,就在于教師往往出一些與學生生活體驗相距甚遠的“成人化”題目,沒有尊重學生寫作的個性。所謂個性,是指個體在一定的社會關系中形成的生理特征、心理特征和行為方式有機結合而使個體所具有的獨特的社會性,也可以簡單理解為一個人的獨立性、獨特性和不可替代性。
那么作文教中該如何消除學生害怕和厭倦作文的心理,讓學生“易于表達,樂于作文”呢?筆者認為:
(1)要讓學生寫與自己生活經驗有關和自己感興趣的題材
葉圣陶先生說過:“出作文題一定要為學生著想,鉆進學生的心里去考慮,務必使他們有話可說。”因此在作文教學中,可出一些能激發想象力的題目,一些新奇有趣的題目,一些富有挑戰性的題目,一些富有詩情畫意的題目,這樣就可以對學生的視覺神經產生沖擊力,引發學生個性創造的欲望。
(2)要不限文體與形式,盡量減少“框限性”
讓學生心情舒暢,信心十足地進行作文練習,在寫真事的基礎上自由發揮。羅伯特·艾文斯認定,只要學生把寫作看成是一種“自我放縱”,熟練掌握寫作技巧就不是什么難事了。因此,應該把表達內心世界的欲望作為最根本的寫作欲望加以保護和鼓勵。
3.抒發真情,震撼心靈,激起感情共鳴
“文以情生”,情感是寫作的血液。無論哪種文體都離不開一個“情”字,情感與作文的關系極為密切。冰心說“你的情感只要有一點兒不真實,讀者一下就會念得出來,所以要對讀者真實,首先要對自己真實,要把自己的真情寫出來”“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只有把自己的真情實感袒露在讀者面前,才有可能喚起讀者類似的生活體驗,進行情與情的交流。例如朱自清的《背影》寫得感人至深,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作者真實地反映父愛子、子愛父的深情。如果沒有作者的真正感動,抒寫出這濃濃的真愛深情,讀者是不會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的。“以無情之語而欲動人之情,難矣。”常言到:無欲不舉筆,無情難成文。好的文章無一不是作者激情感慨之作。“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寫作文和讀作文其實就是作者和讀者的心靈交流。所以我們一定要重視真情實感作文的寫作,讓感情之花在作文中盡情綻放!
作者單位:江蘇省淮安市淮海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