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趣是打開知識大門的金鑰匙。我國古代教育家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著名科學家愛因斯坦也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古今中外無論數學家、科學家也都將興趣作為學習成功的第一要素。可見,興趣對學習效果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而培養學生的興趣關鍵在于教師。因此,在歷史教學改革過程中,歷史教師要充分調動一切因素,加強對學生興趣的培養。
我國傳統的歷史教學多年來形成了以教師機械傳授,學生死記硬背為主要形式的教學模式,再加上初中歷史學科不作為中考科目,學生不重視,更談不上興趣了。因此,形成了歷史課教師教起來很難,學生學起來很煩的局面。這樣學生怎么能學好歷史呢?新課程改革正是為了改變這種現狀,提出了“教師應采取豐富多彩的教學形式,利用多種教學輔助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達到提高教學質量的先進教學理念”。
一、創設歷史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
1.巧設問題情境,通過討論,誘發學生學習興趣
根據教學內容,教師要適時適當地提出一些啟發性的問題,撥動學生的心弦,引導他們思考問題、探究問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例如:在《鴉片戰爭》一課,當講到鴉片戰爭結果時,教師設置這樣一個問題:“如果林則徐沒被撤職查辦,中國能取得鴉片戰爭的勝利嗎?”讓學生去思考、去討論、去分析,教師加以引導和點撥,最終學生得出結論:“單靠一兩個封疆大吏并不能力挽狂瀾,其根本原因是腐朽的封建制度無力與新興的資本主義制度抗爭”。由此看出教師精心創設問題情境,提出對學生具有吸引力和挑戰性的問題,能促進學生思考,產生探究興趣,使學生樹立自主學習的意識,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2.充分利用電影、電視、錄像、計算機軟件等多媒體手段進行情境教學
創設歷史情境教學,可以打破時空的界限,化靜為動,讓學生再現歷史畫卷,縮小學生與歷史的時代距離,可以把形、聲、色、態同時作用于學生的感官,使學生獲得的知識有血有肉,形象直觀生動,使學生一目了然。讓學生產生身臨其境之感,強化對學生的情感陶冶。
3.教師也可以依據教學內容開展其他活動課,讓學生們主動參與創設情境,從而引起學生的情感體驗
時代的發展要求教師要依據學生實際與教學內容開展活動課,活動課的實施總是以現實的、學生自己的活動情境去獲取感性經驗、相關理性知識及情感經驗,學生在活動情境中學,教師在活動情境中,讓學生們主動參與創設情境,從而引起學生的情感體驗,進入角色,走入歷史,產生學習興趣。例如講活字印刷,讓學生回去用紅薯或泥巴或者橡皮泥刻字體會。
二、給學生創造成功的機會,在成功體驗中培養學生興趣
成功是興趣的源泉。學生克服困難時,教師要調動學生所有的經驗和智慧,去積極攻破難點,在教師的幫助下,一旦攻破,學生就會異常興奮,這時,教師要引導學生把興奮上升為體驗。成功的體驗,將給學生帶來無盡的興趣。教師要面向全體,注意關心每一個孩子,尊重每一個孩子,特別關注性格內向的學生和貧困生,讓每一個孩子都能得到發展,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品嘗到成功的快樂,從而提高學習的興趣。除了前文介紹的角色扮演外,還可以嘗試:
1.在制作中體驗快樂,培養興趣
讓學生自己動手制作,親身體驗制作的樂趣。如:在學習畢升發明活字印刷術前,教師可以向同學們展示我們小時玩過的印有各種圖案的模子,學生一下子來了興趣,然后教師把準備好的一些膠泥發給他們,讓他們用模子刻,刻下來后,讓他們去觀察圖案,如果對自己的作品滿意,可以放在爐火中燒制,作為永久的紀念。
2.在收集中體驗快樂,體會樂趣
為了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我倡議讓學生利用課余時間開展收集古錢幣、歷史郵票、專題歷史圖片資料、紀念章等活動,并利用合適的機會在學校為學生搞歷史資料展。這樣既鼓勵了收集史料的同學,也激發了其他同學參加類似活動的興趣。
三、依靠地方歷史教育資源,通過真情實感,培養學生興趣
為了讓學生親身體驗和感受“歷史”,要充分抓住各種機會,配合學校德育處組織學生到遵義會址、紅軍山、婁山關、茍壩進行參觀。每次參觀后,都讓學生寫出觀后感。通過這些參觀活動,使學生把所見所聞與學到的歷史知識有機地結合起來,進一步加深了對歷史知識的認識和理解,增強了學習歷史的興趣。
總之,在當今新課程改革下的歷史教學,要想改變教師不愿意教,學生不愿意學的困境,就必須從根源入手,通過各種手段激發學生對歷史的興趣,調動他們學習歷史的積極性,培養學生愛學,樂學的良好習慣,變被動接受為積極的探索。只有這樣才能收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作者單位:貴州省遵義縣楓香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