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中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是新課程語文教學目的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意義,精心的在教學中設疑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感情的投入和擴大語文課外學習的空間是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初中語文 學生探究 能力培養 策略
一、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探究能力的重要意義
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特點,關注學生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為此,我在課堂教學中特別注重培養學生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學習語文。以探究為教學媒介和手段,不僅能營造一個自主、合作、開放的學習環境,有效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拓展獲取知識的渠道,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而且能讓學生有效地提高獲取各種有用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團結合作的能力,以及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我感到:探究性學習是發展學生個性,培養創新精神,提高社會實踐能力的有效途徑。學生應該加強自主性、探究性學習,教師更要想方設法為學生營造良好的探究環境,形成探究性學習的氛圍,切實提高學習效果。
二、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探究能力的策略
1.教師巧妙地提出疑問,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老師在教學中要巧妙地誘導學生提出疑問,鼓勵學生主動追根求源,才能貼近學生的實際情況,更好地發展和發揮學生的探究潛能。這里的關鍵,就是老師要把疑問思考在前面,體會在前面,預演在前面,在學習《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時,我有目的地引導學生提出并共同討論了這樣的幾個疑問:一是為什么說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你能舉出生活中只有一個答案的例子嗎?二是富有鉆研精神和愛鉆牛角尖有什么區別?三是一個善于探究的人應該具備哪些特點?圍繞這一系列的問題,同學們踴躍發言,各抒己見,甚至爭得面紅耳赤,課堂洋溢著解決疑問的良好氛圍。
2.教師在教學中要善于激發學生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學生探究問題的橋梁,也是學生追根溯源的不竭動力,更是提高學習效率的一個必要條件。如果學生對學習沒有興趣,處處被動,那一切都是枉然。中學時期正是富有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年齡。只是這些好奇心和求知欲有沒有用在適當的時機和適當的內容上面。教學時,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從教材中深入挖掘學生感興趣的問題,或者相關方面感興趣的問題,利用這些興趣去點燃學生探究的熱情,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我在教學《“諾曼底”號遇難記》一課時,根據同學們容易對一些有爭議的歷史事件產生興趣的特點,引導學生大膽設疑、發問,暢所欲言。真有個同學開了頭炮:“船長完全有時間、有機會、更有‘理由’安全地逃離‘諾曼底’號,但他卻要堅持到最后,這與現在‘崇尚生命,崇尚自由,崇尚自我’的觀念格格不入,這樣的所謂英雄根本不值得我們學習!”一石激起千層浪。這一觀點立即引起學生們濃厚的興趣,有的學生認為,哈爾威船長臨危不亂,從容鎮定,果斷處置,災難面前必須有這樣一個指揮員,他無愧于英雄的稱號,永遠值得所有人學習;有的說哈爾威船長固執地與船共生死,用結束生命來換取這個英雄的稱號,簡直是無謂的犧牲,不值得我們學習;還有的說我們應該要珍惜生命,善待生命,能逃出一個是一個,船長明知災難臨頭,在劫難逃,還要做無效的抗爭,真不可思議。
3.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注重情感教育
老師如能善于把握學生情感,把需要解決的問題不動聲色地滲透到學生的情感中,引發學生的探究熱情,就能有效地引導學生自覺參與探究、深化探究。教學中,老師的情感應該與學生的情感同頻共振,自覺做到早于學生而不凌駕于學生之上;利用學生們都熟知的事物,尋找課程與事物的結合點,并以情感加以串聯,在情感的氛圍中組織探究活動。通過情感的投入,引導學生圍繞問題進行探究,展開討論,最大限度地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
通過植入情感,引導學生充分認識狼兇殘、狡猾和貪婪的本性,也認識到母狼本能的母愛的另一方面,讓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受,啟發了學生的思維。還激發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
4.積極開展課外活動,擴大培養學生探究能力的空間
課堂知識的學習畢竟是有限的。教師每次上課都要有貼近時事的新知識,決不能給學生老生常談的感覺,更不能僅僅拘泥于課堂上的一點知識走不出來。教師要引導學生加強課內和課外的聯系,把課堂的學習,引導到課后自己主動發現問題、應用知識解決問題,開拓學生思維,拓展探究時間和空間,使學生體會到自主探究的樂趣。我教學《端午日》一課時,課前預習就讓學生收集端午的由來、習俗和民間的傳說,以及電影、電視劇《白蛇傳》的相關故事情節和屈原怒投汨羅江的故事,然后到課堂上進行交流。這樣,不僅豐富了教學的形式,更豐富了的內容,拓展了學生語文學習的空間。
作者單位:江蘇省淮安市馬壩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