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來中考作文題把握了時代脈搏,緊扣了現實生活,與社會經濟發展,人與自然、科學發展觀緊密結合。命題和現實斑斕多彩的生活、日新月異的變化接近,材料的選擇上更加關注生命、人情、時事和社會發展。但是作文教學的現狀卻令人堪憂。我們應該改變教學理念,探索積極有效的作文教學模式,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和發展打好基礎。
一、作文教學病態:形神分離
很多作文課上,教師過多重視作文模式和技能的訓練,沒能給學生一些機會去感受和參與真正的社會生活。很多學生思維枯竭,為了湊足字數而言不由衷、東拼西湊。很多時候,寫作被看作是一種應對考試的技巧而不是一種將來面對社會工作時應具備的能力。
二、作文教學的探索與思考
筆者在模擬考試閱卷過程中,每每在備受生動的套話、大話折磨時感慨:挑不出幾篇文質兼美的佳作,質樸真實的反映生活、觸動人心的作文更難以尋覓。因此我在這幾個方面做了一些探索:
1.引導學生從自己熟悉和關注的生活中積累材料
作文必須植根于自己的生活,這個生活不是一天到晚、吃飯睡覺的生活,而是除了個人人生經歷之外包括社會生活和我們的見識等等。
教師除了利用課文內容適時地點撥、啟發外,還需要有意識地指導學生廣泛接觸了解社會生活,利用節假日進行社會實踐活動,觸角伸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觀察、積累、嘗試、體驗,“見多識廣”是日常積累的最終結果。
2.喚回學生的本我與個性,放飛思想情感
很多學生面對作文題時,覺得無話可說,從而為了完成作業任務就組織一些套話空話湊足字數交差了事。作文中的很多想法和情感顯得莫名其妙,言不成理。
特級教師王棟生指出:“作為教師,我不怕學生的幼稚,只怕他們不像個老老實實的人,只怕他們戴著面具……如果有一天,我們能把這一切都顛覆,還作文本來面目,讓我們每天接觸到學生的真情實感,那該是多么幸福的事。”作文教學需要喚回學生的本我與個性,還作文“我手寫我心”的本來面目。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感受自己身邊熟悉的一切,并能抒寫個人的感悟,闡明自己的觀點,“以自己所知之事曉人,以自己所明之理服人,以自己所蓄之情感人”, 并在放飛思想與情感的同時找回原來就存在的創新意識與創新能力。
3.創造接觸社會的機會,關注和思考社會問題
新時代新的選拔人才的標準給語文老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語文老師不僅要不斷激勵學生課堂作文的興趣,還要鼓勵學生創造機會接觸社會,了解社會各方面的生活,關注某一方面并做些思考。筆者在初中的作文教學中,利用節假日讓學生做某一方面的社會調查,或者參與一項社區活動,通過調查親朋鄉鄰、查資料、上網咨詢交流等方式充分搜集素材,寫出調查報告。布置親情互動作業并寫出相關作文,與同學、老師、家長互相交流,為自己創造吐露心聲的空間。這讓學生擁有了更多思考的機會,思想情感從而逐漸深刻而豐富起來,語言表達也隨之豐厚起來。很顯然,從今年各地的中考作文來看,都強調這方面的要求。
從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要求來看,培養學生的目標,已經不能僅僅局限于讓學生了解一些基礎常識、手法,而應當在教授書本知識的同時,引導學生關注社會,加強學生對社會問題的思考和辨析,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也會隨之增強。
總之,在全面推行教改的今天,當前初中的作文課,要為學生抒寫性靈、自主表達提供有利條件和廣闊空間,引導學生從自己的生活中采擷鮮活素材,減少對學生寫作的束縛,鼓勵學生自由表達和有創意的表達,使學生用獨特的視角寫自己對社會對生活的質樸和真實的感受,相信作文教學可以引導學生的人性健康發展和人才的應用性,為新時代培養更高素質的人才
作者單位:江蘇省贛榆縣外國語學校北校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