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師語言技能”是一門年輕的課程,從國家教委于1993年頒布《師范院校“教師口語”課程標準》規定全國各高等師范院校必須開設“教師口語”課至今也只有十幾年時間。我們認為,作為一門以技能訓練為主要內容的實踐性課程,它在課堂教學和訓練指導方面都有其獨特性,不能機械地依據或照搬一套教學模式而忽略了地區、教學對象、教學條件等的差異。
關鍵詞:教師口語 教學方法 探究
“教師語言技能”是研究教師口語運用規律的一門應用語言學科,是在理論指導下培養師范類各專業學生在教育、教學等工作中口語運用能力的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是培養未來教師職業技能的必修課。近年來,眾多專家學者和一線教師對“教師語言技能”課程從體系到內容,從教材到教法,從理論到訓練進行了一系列的探討,提出了很多建設性的意見,為我們的教學科研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參考。然而我們認為,作為一門以技能訓練為主要內容的實踐性課程,它在課堂教學和訓練指導方面都有其獨特性,不能機械地依據或照搬一套教學模式而忽略了地區、教學對象、教學條件等的差異。對“教師語言技能”課程構建的教學體系和教學方法的探討:
一、突出重點,合理分配教學內容
《師范院校教師口語課程標準》指出:“本課程的教學內容由普通話口語訓練、一般口語交際訓練和教師口語訓練三部分組成。”
我院于2003年始在小學教育本科類學生的第三、第四學期開設“教師口語”課,并針對我院小教專業本科生的學習特點和將來的就業方向,將課程名稱定為“教師語言技能”課,共36學時,選用由程培元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出版的《教師口語教程》為教科書,同時選用郭啟明編寫,語文出版社出版的《教師語言藝術》,以及劉伯奎主編,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的《教師口語訓練手冊》為教學主要參考用書。
二、以“練”為主,科學處理“講”“練”關系
毋庸置疑,教師語言技能課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教學的側重點是技能訓練,很多教師也把口語訓練作為本課程教學的主線貫穿始終,“訓練為主、講授為輔”在教師口語的教學中已達成共識。因為課時有限或學生數量多等原因,為了保證訓練的時間和訓練面以達到注重實踐訓練的目的,有些教師甚至放棄了課堂上的理論講授,改為“以評代講”,課內示范討論、課外實踐操練等教學模式來進行。我們認為,對于小學教育專業二年級的學生來說,進入大學的時間還不長,大一期間的學習內容主要以公共基礎課為主,其中專業方面有許多學科的理論,如教育學、心理學、教材教法等他們并未接觸或并不了解,如果一味注重實踐訓練而忽視理論的講授,那將是一種無理論依據的盲目的訓練,收效甚微。然而,要按照教材的要求循序漸進、按部就班地進行系統的理論講解又不符合課時安排的現實,因此,我們考慮到現實情況,針對學生實際,確定了對理論知識“有所選擇、突出重點”的方案,對“一般口語交際”中的單項表述——朗誦、演講、“教師教學口語”“教師教育口語”和“教師職業交際口語”的內容進行有重點地講解。在“講”和“練”時間分配上,基本采用1∶3的比例進行,即用課時的四分之一時間進行理論講授,用課時的四分之三來進行訓練。在“講”和“練”的程序安排上則采用靈活機動的做法,可以先講后練,可以先練后評,可以集中訓練集體講評,也可以輪流訓練逐個點評。
三、大膽創新,突破傳統的教學方法
課堂教學方法來自于教學實踐活動,它指向特定的教學目標,遵循一定的教學程序。本課程的課程性質決定了它的課堂教學必須以學生為主體,以訓練為主線。因此,我們必須改變以往傳統的以教師講為主的理論講授型,代之以學生講為主的技能訓練型。
1.充分樹立學生的主體意識,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
“教師語言技能”是一門實踐性課程,課堂教學不能采用教師“一言堂”“滿堂灌”式的方法,教師應盡量把講臺讓給學生,使學生成為課堂教學的主人。然而,經過高考的小教本科學生長期受應試教育的負面影響,其知識結構、思維方式和能力水平都帶有鮮明的“高考后遺癥”,他們更習慣于被動參與,缺乏主動性。大學生往往“訥于言,慎于行”,在口頭表達上還不如小學生主動,但本科階段的學生都有一定的自主學習意識和獨立自學能力。針對學生實際情況,在教師口語理論教學中,我們嘗試了“學與講結合”“內與外結合”的方法。在技能訓練中,我們嘗試了“定與選結合”“練與評結合”的辦法。即在進行口語訓練中,由教師確定訓練的要求和范圍,學生選擇具體的訓練內容和題目。
2.充分運用多種教學手段,達到最佳教學效果
我們在教學實踐中,嘗試運用了“示例演練教學法”“案例分析法”和“模擬情境訓練法”,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示例演練教學法是支持自適應學習的一種教學模式。例如,在進行一般口語交際訓練中,我們將一些名家口語表達的聲像資料用做示例,分析其特點,提供給學生模仿學習;同時將教師和部分語音條件優秀的學生在課堂所做的口語表達示范作為示例演練的形式,讓學生從中體會各種口語表達形式的特點,幫助學生找出口語表達的一般規律。
“案例分析法”的具體操作法是將學生在課堂練習時的錄像資料或學生課外收集的資料用做案例,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和學生共同討論,分析其中的優點或不足,以供學生參照改進。案例可以來自聲像資料,也可以來自課堂實踐;可以是典型的可供學習的,也可以是反面教材以便學生進一步提高的。
大學二年級的學生基本沒有教學實踐經驗,對教學工作的感性認識不足,因此,我們在進行“教學口語”和“教育口語”訓練時,采用了“模擬情境訓練法”。“情境”是知識產生或使用的具體環境,主要包括:(1)利用知識和技能解決問題的案例或任務,(2)利用語言或其他符號系統進行表達和交流的場景或任務等。例如:為了更好進入角色,我們要求同學之間都以“老師”相稱;課前都要求學生備課、試講;不管在臺上講幾分鐘,都要求有良好的教態,講解內容正確,相對完整;要求小組合作,有老師,有學生,有課堂氣氛。盡管學生的表現還很稚嫩,教學方法運用尚不完善,但實踐證明,學生很感興趣,認為這樣的訓練方法有現場感,也有訓練效果。
參考文獻:
程培元.教師口語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作者單位:江蘇南京曉莊學院